登录 注册

国际资讯>>正文

中俄石油合作需要纾解瓶颈

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陈柳钦责任编辑:李祺冉2013-10-21 08:47

二、中俄石油合作仍存瓶颈

中国与俄罗斯两国政治关系的较高水平,发展经贸合作的极大潜力,俄罗斯石油工业巨大的现实与潜在生产能力,以及两国毗邻所形成的陆路运输的相对安全状态,都为两国在石油领域开展合作提供客观上的必要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间进行石油合作的就一定会一帆风顺,影响两国石油合作的因素也是不可能忽视的。在合作的过程中,这些制约因素也将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对中俄石油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1、来自俄罗斯方面的制约因素。第一,“石油外交”攻势强烈导致俄罗斯能源政策不稳定。俄罗斯外交政策强调“务实和国家利益至上”,始终把石油纳入外交战略考量。虽然中国石油需求量大,这并不构成俄罗斯向中国按照长期、大量、稳定的理念出售石油产品的充足前提。同时,在俄罗斯看来,中俄能源合作只是其整体能源外交战略中的一个部分,其合作规模和进程取决于俄罗斯对双方合作对其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程度。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俄罗斯把石油与天然气供应作为向其它能源依赖国施加经济与政治压力的杠杆,以显示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在中国与俄罗斯合作的远东输油管线项目上,俄罗斯打石油牌的迹象很明显。俄罗斯能源政策往往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而不具有连续性,特别是原油及成品油出口关税。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俄罗斯鉴于能源问题的全球性,在政策的制定上带有明显的政治实用主义倾向,在中俄远东输油管道项目上的一波三折最能反映出俄罗斯的实用主义,既利用中国从其它国家那里获得更大好处,又利用其它国家给中国施加压力以获得更多利益,使一个有政府间协议作保障的项目一改再改,一拖再拖。从某种意义上讲,石油已经取代了军事力量成为俄罗斯的权力之源,普京正在利用石油,一面在国际舞台上彰显自己的力量,一面在国内主宰谁输谁赢。石油合作对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都很重要,但是俄罗斯打石油牌的行为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两国合作的进程。

第二,俄罗斯对中国的政治信任不足,“中国威胁论”依然挥之不去。俄罗斯与中国,一个是全球最大的油气出口国,一个是全球最大的油气进口国,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又都被美国压制,两国本应更紧密地合作。但现实中,两国关系总是若即若离,这种微妙关系从中俄能源战略合作谈判的步履维艰上就可见一斑。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恐“黄”和排“黄”的历史根基。在俄罗斯看来,中国是新兴国家,中国迅速崛起肯定要与邻国俄罗斯争夺资源和主导权,会影响俄罗斯的安全。俄罗斯始终存在着对中国的猜疑和防范,“中国威胁论”的阴影在俄罗斯一直挥之不去。尽管“中国威胁论”在中俄两国战略协作的发展历程中不占主流地位,但它作为一种杂音,却始终在两国关系的进程中若隐若现,甚至在某一事件、某一阶段中突然放大。俄罗斯担心中国经济崛起会取代其大国地位,担心中国的人口扩张和移民吞噬其领土,担心中国经济的扩张影响本国的利益等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两国在石油领域的正常合作。

第三,俄罗斯国内投资环境不理想。中俄石油合作的关键在于俄罗斯吸引中国资本的投入,然而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俄罗斯石油工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资金短缺导致俄石油工业的基础设施差、勘探程度低、现代化改造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导致不少油田产量枯竭、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石油资源开发落后等问题;另一方面,俄罗斯政策法规朝令夕改,且常朝着对中国不利的方向变化。在中石油参与的俄斯拉夫石油公司的竞标项目中,俄政府和杜马就曾根据自身的需要临时对法律进行修改。近十年来俄罗斯的石油法律环境比较复杂,法律法规频繁修改且灵活性太大,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外国投资者不得不对其投资行为做充分的风险评估,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可行性也大大降低,这无疑对中俄石油合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另外,俄罗斯的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社会不安定、各利益集团之间恶性竞争、对外投资进入战略性行业本能的排斥等因素严重阻碍着俄罗斯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投资人在俄罗斯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麻烦,这主要涉及到目前在俄罗斯无处不在的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以及警察安全部门的专横霸道。俄罗斯现存的投资环境制约了中国对俄投资,从而也成为了中俄石油合作的障碍。

2、来自中国方面的制约因素。第一,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地位较低。一方面,中国石油公司国际化水平较低,在国际能源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世界石油工业已经历经了 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据统计,世界上 80%以上的优质石油储量都掌握在发达国家的石油跨国公司手中。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大部分是身经百战、实力雄厚的国际性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公司企业与国际性石油公司相比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在全球石油资源的占有率不足4%。另一方面,中国石油企业自身实力不足,在国际石油价格走势上没有话语权。目前中国“走出去”的石油企业中有三大主力,分别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然而,这三大石油巨头全部资本合并起来还不及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资产的1/3。中国在全球27个国家拥有油气资产,海外重点市场包括非洲、中亚、拉美和中东,但中国的石油公司对外投资起歩较晚。在投资初期,国际投资资金和经验不足,而国际上实力雄厚的国际石油公司,在竞争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企业的国际投资易处于劣势地位,往往受制于发达国家,在对俄的石油合作价格上也很是被动。

第二,缺乏有效的能源协调管理机制。一方面,中国没有有效的能源协调管理部门能及时对风云变幻的石油市场做出相应的决策,导致对世界局势及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不够了解,因此缺少长期、统一的总体规划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俄石油合作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中国的石油企业依然属于国有企业,尽管已经进行了多次的内部改革,但是经营管理机制上仍然不够灵活,不能因地制宜在面对具体问题和情况时灵活作出决定,有效地适应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需要。石油企业在海外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缺乏自主经营权,企业不能因时因地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做出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第三,中国在投资问题上面临两难选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的需求巨大,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国内石油资源的开发,还是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资源,我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前者有力于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增强中国自力更生的能力,节约大量的“石油美元”。后者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世界油气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有利于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但是必然会使大量资金外流,给投资需求造成更大的压力。即使要把资金投向国外,依然面临着是把资金投向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还是投向中亚、北非等传统石油来源地的问题。

3、其他方面的制约因素。中国在同俄罗斯的合作中还存在着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亚太地区国家对俄罗斯而言,是仅次于欧洲的能源出口前景可观的市场。然而,处于亚太市场的几个主要能源进口国之间却已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事件已经折射出俄、中、日能源关系上的复杂性、敏感性,而韩国、朝鲜也希望在亚太能源合作中能得到更多的利益。石油输送管线从“安大线”到“泰纳线”之变充分反应了中日能源之争。除了来自亚太地区国家的竞争,中国还面临着来自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的激烈竞争。近年来,印度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仅次于中国,未来能源需求量较大,俄印之间能源合作空间较大,那么中印之间的竞争也将不可避免。还有,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一直将全球能源动态作为其关注的焦点。美国担心中国石油进口大幅度增长会对国际石油市场,特别是美国的石油市场带来冲击,中俄两国之间的石油合作必然成为美国关注的对象。因此,面对俄罗斯这块大蛋糕,美对其投资的扩大,也将影响中俄石油合作的步伐。

因此,面对着中国与美、日、欧及印度等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之间的竞争,俄罗斯在寻找能源合作伙伴时,在安排与能源合作伙伴合作项目的优先次序时,肯定要反复权衡利弊得失,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要面临着更大的障碍。俄罗斯为了追求更多的国家利益,会平衡亚太地区石油的供应关系,同时俄罗斯也不会放弃原有的欧洲能源出口市场,来自欧盟等国家成熟的石油贸易模式、石油贸易价格都会严重影响中俄的石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