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是红色的

来源:第一军情作者:贾永 王玉山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9-30 16:30

【四】黔北小城。成立14年的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选择了革命的领路人,一次向死而生的艰难跋涉最终实现惊天逆转。

一支队伍,两条河流,两番苦战,截然不同的战局,检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战术——湘江战役,面对5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损兵大半,几近覆没;四渡赤水,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重重包围,红军冲出包围圈,绝地重生……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通过国民党精心构设的第四道防线——湘江防线时遇到了灭顶之灾:头上是狂轰滥炸的飞机,身后是潮水般涌来的中央军,前方是设防堵截的桂军和湘军,红军被死死压在宽30公里、长80公里的锥形地带……长征之初大搬家式的撤退捆住了红军的手脚,也夺去了红军一次次稍纵即逝的战机。

苦战5天5夜,虽然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涉险过江,8.6万人的长征大军却锐减至3万余人……

不到两个月,红军在黔北山区多雨的早春面临的局面比血战湘江更为严峻:队伍疲惫、伤病严重、缺粮少医……敌我力量之比,达到空前的40万∶3万。

蒋介石坐镇西南,梦想挟湘江一战之勇,彻底解决中央红军于川黔滇边界。

然而,蒋介石忽视了这样一个细节:毛泽东回来了。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黔北遵义,刚刚过了41岁生日的毛泽东,在失去指挥权两年零三个月后,在遵义会议上进入中央决策层。那一刻,平均年龄34岁的20位与会者,第一次独立自主地选择了中国革命的领路人,从此将党和红军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邓小平后来说,遵义会议以前,我们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

核心,在真枪真刀中形成,在千锤百炼中诞生。越是生死关头,一支队伍的核心越重要。当中国革命的航船驶入最为狭窄的航道,毛泽东走上船头、力挽狂澜,在千里赤水河两岸上演了他军事生涯中最具光彩的篇章。

四渡赤水、威逼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等到蒋介石如梦方醒惊呼“毛泽东回来了”,红军已经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毛泽东回来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来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回来了。朱德总司令用这样一首诗形容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变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巍巍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腊子口天险……处处是险境,步步生死关,靠着坚强的领导,凭着坚定的信念,长征大军硬是完成了一次向死而生的惊天逆转。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大本营从此奠基西北,党和红军挺进到了抗击外来入侵的最前线。

蒋介石哀叹:六载含辛,未竟全功。

毛泽东感慨: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