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最美国动人”陈宪伟扎根高原17载——

雪域那抹绿,浸润了初心


■本报特约记者 邓革虎

4月中旬,三江源头,群山连绵,白雪皑皑。走进青海省曲麻莱县人武部温室大棚,却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油菜、草莓、油桃等果蔬青翠欲滴……营院4个绿化区内的1600余棵云杉和数百棵红柳整齐列队,像一队队士兵傲然挺立。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政工科长陈宪伟心里暖暖的。要离开自己坚守了17年的高原,十分不舍,陈宪伟知道自己和这些树一样,早已深深扎根在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上。

2005年,陈宪伟军校毕业,分配到青海玉树工作。从海拔4419米的清水河兵站,到囊谦县人武部,再到曲麻莱县人武部,从干事到科长,陈宪伟在雪域高原一干就是17年。

曲麻莱县是黄河、长江北源的发源地,有着“江河源头第一县”的美称。县城海拔4226米,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县城。这样一座江源小城,流传着“守着源头没水吃,住在源头买水吃”的谚语。

由于气候干旱、生态脆弱,当地水资源十分珍贵,吃水难题一直困扰着人武部官兵。陈宪伟主动请缨,邀请勘察人员寻找可用水源。不久,他们在距人武部办公区不到100米的家属院找到地下可用水源。经过取样化验,水质达标且水流量大。陈宪伟和战友们撸起袖子齐上阵,历时一个月打出一眼甜水井,解决了人武部官兵和周边群众饮水难题。

有了水源,陈宪伟又萌生了绿化营区的念头:水养树,树护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在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50%的雪域高原,牧民中间流传一句话:“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

恶劣环境没有吓退官兵。陈宪伟和战友精选树种,精心呵护,终于让树苗在高原扎下了根,长出了嫩叶。可经过一个寒冬,没几棵树苗挺过来。陈宪伟没有气馁,总结出夏天多浇水,冬天用牛粪压树根、棉被裹树身的办法,帮助树苗安全过冬。一年、两年、三年……营院变绿了,蔬菜大棚建起来了,官兵的餐桌丰富了。“你爱大自然,大自然也会爱你。大环境改变不了,就改变小环境,用爱心浇灌,就能等来树绿花开。”陈宪伟说。

2016年8月,习主席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习主席的殷殷嘱托,人武部官兵牢牢记在心里。“保护好三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必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而民兵是群众中最具行动力和执行力的生力军,充分发动和依靠这支力量,打赢生态环境保护持久战就会多一份胜算。”陈宪伟建议,“从地方生态管护员队伍中编建民兵,将民兵与生态管护员的身份绑定,走出一条1+1>2的路子。”为此,陈宪伟走遍了曲麻莱县的山山水水。

一次,陈宪伟驱车从县城出发,行驶5个小时来到海拔近5000米的黄河源头——麻多乡检查民兵队伍建设情况。他了解到附近有一户人家,主人格求和加措是黄河源头的生态管护员。陈宪伟与格求和加措亲切交谈,给他讲生态常识和党的富民政策,动员他加入民兵组织,并耐心解答格求和加措的困惑。听了陈宪伟的介绍,格求和加措主动申请加入民兵组织。同时,他还动员其他生态管护员加入民兵队伍。

2016年,玉树州在曲麻莱县召开生态保护区民兵建设试点现场观摩会,陈宪伟带领120名民兵汇报工作成果。他们将民兵队伍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一起统筹谋划,按照“一班带一村形成辐射点、一排带一乡形成管护网”的思路,构建起“点成线、网成面”的动态化生态管护体系,实现生态管护员组织管理和民兵队伍建设双促共赢。

2018年8月,青海省组织的“民兵+”实践探索活动在玉树巴塘草原举行。陈宪伟和60名民兵一起摸爬滚打,用实际行动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群山环抱间,滔滔通天河水奔腾向东而去。陈宪伟告别他奋斗了17年的雪域高原,走上新岗位——西宁市城东区人武部副部长。17年来,他用坚守诠释奋斗意义,用奉献标注时间刻度。2022年,他被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为“最美国动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