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江苏省射阳县胡特庸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扫墓的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
84岁的守墓人孟金开站在一旁,默默注视着扫墓的人们,献花、默哀、敬礼……庄严肃穆的场面,他已经见证了37年。
清晨,孟金开早早来到烈士陵园,打扫落叶、擦拭墓碑,保持陵园的整洁。他的这份“工作”,是从他的岳父王万龙手中接过来的,两代人守护烈士陵园已有66个年头。
胡特庸,原名胡太阳,湖北省大冶市人。受“五四运动”思潮影响,胡特庸在校时加入党组织,参加了革命。1940年,党组织安排他随刘少奇同志到盐阜地区开展工作。他工作扎实细致,关心爱护同志,善于发动群众,深受干部群众和官兵拥护爱戴。1948年,时任江苏省盐东县委书记的胡特庸领导全县军民开展对敌斗争时,不幸遇害,时年36岁。为了纪念革命英烈,射阳县特庸镇由此命名。
1958年,胡特庸烈士的遗骨迁葬在孟金开家的东侧。作为胡特庸烈士生前战友,孟金开的岳父王万龙主动担起守护烈士墓的重任。不管田里农活多忙,王万龙定期到墓地清扫卫生、拔除杂草,有时候坐在墓地旁陪战友说说话,回忆一起并肩战斗的岁月。每逢清明节、胡特庸烈士出生日等特殊日子,王万龙都要带着家人一起前来扫墓,祭奠革命烈士。
1966年秋,地方民政部门决定将胡特庸烈士墓地扩建成烈士陵园,并为本地籍其他115位革命烈士分别立碑纪念。墓地变陵园,管理看护的任务更重了,信守诺言的王万龙毅然挑起这副担子。随着年龄增加和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痛困扰加剧,家中、陵园来回奔波让王万龙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为此,他搬到陵园居住,并收集整理胡特庸和其他烈士的生平事迹。
转眼到了1986年,王万龙因为腿部旧疾恶化,无法行走。经家人、亲友及镇村干部反复劝说,老人将守墓的重任交给女婿孟金开,离开陵园搬回家中。从此,孟金开成为胡特庸烈士陵园的第二代守墓人。
1989年初,王万龙老人弥留之际,颤抖着双手将他珍藏的一张胡特庸烈士照片交给孟金开,懂得老人心思的孟金开当即去了照相馆。看到女婿捧回胡特庸烈士大幅照片,已说不出话来的王万龙面露微笑,安详地合上了双眼。
30多年来,孟金开始终秉承岳父遗愿,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工作。除了保持陵园干净整洁,孟金开还耐心细致地向前来扫墓的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介绍胡特庸等革命烈士为了民族解放以及穷苦大众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
红色家风有来人,烈士英名永相传。多年来,受外祖父及父亲孟金开的影响,王勇、王兵(随母姓)兄弟俩早已把守护烈士陵园当作自己的分内事。王勇注意到通往烈士陵园的道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不方便大家前来祭扫,便拿出自己的积蓄,修了一条2.5公里长的水泥路。王兵向家人承诺,父亲守不动了,就由他接替父亲继续守护烈士陵园。
从王万龙到孟金开,再到王勇、王兵,一个普通农家传承红色家风,接力守护烈士墓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革命烈士为了国家和穷苦人民,连自己的生命都献了出来,我们做这点事是应该的。”孟金开老人对笔者说。孟金开2016年当选为“最美射阳人”,2019年被评为“江苏好人”,2022年被表彰为“盐城市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