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用镜头留住永恒的雷锋


■杜善国

春至鞍山,天朗气清,万物启蛰。从昔日同事发过来的照片看到,张峻的墓前香烛燃起,一簇一簇的白菊花迎风低吟。许多远道而来的摄影界人士和雷锋传人红着眼眶,深情缅怀这位已经去世10年的“雷锋摄影师”。

一路珍珠皆映日,只缘滴滴是清泉。从见到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之日起,张峻用吃苦耐劳的双脚,紧跟雷锋闪光的军旅人生之路。雷锋现存于世的300多张照片中,有200多张出自张峻之手,他把一个微笑的雷锋永远留在了人间。

红星映照的魁岸身影,耸峙在流霞之中。2013年3月5日,为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原沈阳军区举办学雷锋座谈会。我把张峻从火车站接到政治部的一个宾馆,又把他送进了会场。他发言时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在他82岁的人生终点,我听到了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虽然我已是耄耋之年,我还是把有限的生命继续投入到无限的‘留住雷锋’的事业中。”

在张峻的眼中,雷锋很不一般。

1960年8月,在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处负责新闻报道工作的张峻,从沈阳赶到抚顺,走进雷锋所在的运输连。第一次见到从家乡千里迢迢“到鞍钢打冲锋”、然后又积极参军入伍的雷锋,张峻就被眼前这个笑容阳光清澈的年轻人牢牢吸引住。

此前,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接到下属工兵10团转来的两封地方来信,都是表扬一个叫雷锋的新战士。一封是抚顺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寄来的,说一个叫雷锋的战士向新成立的人民公社捐献了100元;另一封是中共辽阳市委寄来的,说一个叫雷锋的战士向受到洪灾影响的辽阳人民捐赠100元。在国家整体经济比较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背景下,一个入伍只有半年多的新兵,拿出这么多钱来帮助别人,实属罕见。前往连队核实、采访的任务,落到张峻的身上。

张峻来得正是时候。当他走进运输连时,成群结队的群众高喊“感谢解放军”的口号,敲锣打鼓来到连队门口,一起前来感谢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热烈的场面令张峻深受感动。他立即端起相机,记录下这个珍贵的瞬间。

心中有真情,脚下沾泥土。张峻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与赵志华、佟希文、李健羽一起完成长篇通讯《党的好后生——雷锋》,送到《前进报》。1960年11月26日,稿件发表在头版,标题被改成《毛主席的好战士》,还配发了由张峻拍摄的有关雷锋的4张照片。随后,这篇通讯相继在军内外媒体刊发。时隔不久,张峻跟随雷锋外出执行任务,目睹雷锋在列车上给生病老大爷让座,给乘客倒热水,帮列车员提水壶、擦玻璃窗、扫地、拖地,归来后满怀深情写下《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稿件在多家媒体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学雷锋,做好事”成了人们嘴边最响亮的话语。

不为自己活着,只为人民,雷锋的脚步走出了一个士兵的光荣。很快,雷锋被部队树为重大典型,张峻时常把镜头对准雷锋,跟随雷锋一起生活、一起出车、一起执行任务,精心拍摄了“雷锋擦汽车”“雷锋打小油灯学毛选”“雷锋给小学生辅导功课”等珍贵照片。青春的微笑温暖了一个时代,生动的形象铭记于光荣的史册。

用心拍,细致选,每一张照片都倾注了张峻的热爱与真情。有一次我问他:“什么是您这辈子最在意的东西?”他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用手一指那些雷锋照片的底片,告诉我社会上有些收藏人员曾经登门出高价要购买这些“宝贝”,都被他一一谢绝。聊到最后,他有些动情地说:“我谁也不卖。我走的时候会将这些底片全部送部队!”

凡常之中铸就的伟大,激励着人们更加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信仰所散发的光和热,感召着一代代共产党人追寻雷锋的脚步接续奋斗,推动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这些时时刻刻都在感动着张峻。

悲痛万分地送走雷锋,张峻立下一个新的愿望:高扬崇德向善的旗帜,把镜头对准雷锋身边的人和雷锋传人,用影像留住永恒的“雷锋”。

说到做到,张峻背起相机,马不停蹄行走在全国各地,把雷锋战友乔安山、庞春学、于泉洋和“雷锋班”班长张兴吉、曲建文等人传承雷锋精神的足迹记录在影像中。转业到地方,张峻依然初衷不改。享誉全国的徐洪刚、韩素云、李素丽、徐虎和沙头角中英街上的“活雷锋”陈观玉等雷锋精神传承者,送雷锋当兵的红军老战士余新元、雷锋辅导过的小学生陈雅娟、邓州“编外雷锋团”、雷锋在家乡望城的众多好友,都是张峻拍摄和报道的对象。这些传承者奋斗在传播雷锋精神的实践中,续写着崭新的奉献之歌。

关山万千重,脚印叠着脚印,张峻无畏雾霭与雨幕,笃定前行。为了记录下众多雷锋精神传承者讲雷锋、学雷锋、做雷锋的感人瞬间,他每年有百余天离家在外。有时为了及时赶上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他一次要辗转好几个城市,乘火车换汽车,一坐就是几十个小时,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日复一日地外出拍摄,腿走伤了,脸晒黑了,日见消瘦,但他心里总是激情澎湃,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时光好似一条绵长的河,暖流汩汩。张峻不惧山高路远,不怕艰难困苦,日积月累拍摄了4万多张学习雷锋精神方面的照片,其中有2万多张发表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在他家中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客厅里,这些照片挂满每一个角落。与雷锋相关的各种图片资料,被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简易的木质壁柜里,宛如一个小型展览馆。我曾经轻轻地打开它,看到的是那个永远朝气蓬勃的阳光青年,以及无以计数时时处处争做暖心事的普通人,让人心生敬佩和感动。

张峻无疑是幸运的。他和雷锋相处了79天,如同兄弟般亲近。可他心里始终有一个遗憾:两人没有留下一张合影。当时的胶卷非常珍贵,每用一卷都需要去申领,不能拿去拍摄私人照片。直到后来有了照片合成技术,年近70岁的张峻大喜过望,找到一家照相馆,将两人的照片合成在一起。年轻的雷锋和张峻各自整整齐齐穿着笔挺的军装,英姿飒爽、精神昂扬——经过精心处理的“合影”,圆了张峻在青春岁月始终未能完成的一个心愿。

因为有特殊的交集,更因为对真善美的尊崇从未改变,雷锋仿佛一颗耀眼的星辰在张峻心头闪烁。雷锋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向善的价值追求,深深地影响着他。他自觉把讲雷锋、学雷锋和做雷锋融为一体,奋力让雷锋精神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张峻始终记着雷锋说过的话语,一直站在讲台不知疲倦地讲述雷锋的事迹,高高擎起雷锋精神的火炬,点亮凡人善举,温暖社会角落。风霜渐渐染白了他的双鬓,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可为了宣讲更加生动鲜活、接地气,他经常把讲台“搬”到车间、村口等群众工作生活的第一现场。闪光的雷锋精神种子,在南来北往的人群中播撒生根。

一次次满怀激情的宣讲,虽然讲台前坐满黑压压的人,张峻还是觉得覆盖面小了一些,给自己制订了“留住雷锋”计划:举办100次雷锋图片展览,作100场雷锋事迹讲演,给100台学雷锋的出租车挂雷锋照片……他持之以恒地前进、开拓,没过几年就完成了一个个“100计划”,实际举办雷锋图片展览300多场、作雷锋事迹讲演1200多场。他还自费将自己拍摄的雷锋照片制作成书签,装在口袋里。乘坐公交车时,如果看到有人让座,他就送给人家一个。

在平时的交往中,张峻话不多,但每当讲起雷锋便有说不完的故事。脉脉深情蕴满他的心窝,犹如一团火燃烧升腾。2012年3月,“纪念雷锋”原创摄影作品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行。81岁的张峻系着红领巾,给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述雷锋照片背后的故事……一幕幕如刀刻斧凿般留在我的脑海之中,每次回顾聆听,好似听到春天的旋律在大地上回响。

离开雷锋的日子,每年二三月间都是张峻最忙碌的一段时光。从2013年2月中旬走出家门起,他先后接受武汉、长沙、北京等多家媒体采访,出席八一电影制片厂、抚顺雷锋中学等单位组织的学雷锋纪念活动。尽管身体有些吃不消,他仍默默坚持。参加原沈阳军区学雷锋座谈会前,有领导劝他“不要作报告了,出席一下就行”,但他坚持走上讲台,作了人生中最后一场精彩报告……

一人一机,一生一事。雷锋青春的面孔早已定格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用相机记录雷锋点滴的张峻九泉之下应笑慰:雷锋一直年轻,雷锋精神永远闪耀光芒,照亮每一个奋斗者前行之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