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先进导航技术不断发展,无人战车正成为未来陆战场上重要的军事力量。据“全球数据”国际咨询公司估计,未来10年,全球尤其是西方国家无人战车市场将呈大幅增长态势。
市场或将持续增长
根据“全球数据”国际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未来10年,全球无人驾驶地面车辆市场价值将以4.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在此期间,军用无人驾驶地面车辆累计市场价值将达69亿美元。
数据显示,北美和欧洲国家对军用无人驾驶地面车辆的需求最为突出,尤其是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在美国大规模投资支持下,北美地区国家预计将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1%。亚太地区国家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4%,印度、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国,将继续增加部署先进无人驾驶地面车辆。
美军提出多项计划
目前,美陆军重点无人战车项目包括可选载人战车、机器人战车、小型多用途运输车辆。美陆军未来司令部下一代作战车辆跨职能团队,计划用可选载人战车逐步取代“布拉德利”步兵战车。此前,美国5家防务公司获得该型车概念设计合同,美军计划今年选择其中3个进行原型测试。
美军机器人战车拥有轻型、中型和重型3种变体。美军声称,这种搭配旨在提高态势感知能力和杀伤力,同时降低编队风险。美陆军将在2023财年就轻型战车进行竞标,未来5年,为其预留约7亿美元预算。2020年,美陆军选中美国无人作战车辆承包商奎奈蒂克北美公司进行轻型原型车设计。2025年前,将进行3个周期测试。德事隆系统公司和菲力尔集团已研制出中型原型车——配备30毫米火炮的“粗齿锯-M5”无人战车。德事隆系统公司还计划将“粗齿锯-M3”改装成轻型机器人战车。
小型多用途运输车辆主要用于小型部队作战。根据合同,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已向美陆军交付16辆该型车。这款车辆采用混合动力系统,美陆军拟订购2200辆。
亚太国家紧追美国
韩国研制的Arion-SMET无人战车,已被美国国防部选中参加美军组织的对比性测试、评估项目。该型车净重2吨,以电动机为动力,最大行驶距离100公里,最多可携带550千克载荷。韩国还利用人工智能和无人系统等技术开发出无人侦察车,可在多种地形执行侦察、与敌交战等任务。
另外,韩国现代罗特姆公司也向韩国军队交付了新一代轮式地面无人战车。2020年,该公司获得一份价值360万美元合同,为韩军研制可执行各种任务的新一代无人战车。2021年7月,2台原型车交付韩国陆军,接受为期6个月的评估测试,以便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澳大利亚也在进行相关计划。BAE系统澳大利亚公司正在将20辆M113AS4装甲运兵车改装为可选载人战车。改装后车辆可自主运行,但决策过程有人参与,主要执行侦察和后勤保障任务。澳大利亚还对陆军曼恩4×4军用卡车进行升级改装,使车辆不再配备驾驶员和指挥官,提高车队运行效率。澳方声称,此举可腾出更多人员,用于执行更困难的任务。
欧洲盟友随美起舞
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的英国,也在加快无人战车的试验与评估。2020年,英国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加拿大分公司订购4辆“任务大师”无人战车,并于2021年追加采购4辆。2022年,英国国防部第3次与该公司签订合同,采购7辆“任务大师”无人战车。其中,4辆执行情报、监视、目标获取和侦察等任务,另外3辆用于货物运输。
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米尔瑞姆机器人公司研制的“忒弥斯”无人战车,在全球占有很大市场份额。该车长2米,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作战需要,更换相应作战组件。该型车采用油电混合动力,最大时速50千米/每小时,最长续航时间10小时,搭载“保护者”遥控武器站,配备“标枪”反坦克导弹和12.7毫米口径机枪。目前,已有16个国家装备“忒弥斯”无人战车,其中半数为北约国家。该型车将成为集成模块化无人地面系统项目开发的基础。
未来面临技术挑战
可以预见,未来成百上千辆无人战车将投入使用并加速奔向战场。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无人战车并不具备无人机那样的市场和能力,承担的角色相对有限,未来发展仍需克服不少困难。
技术限制。有防务专家认为,尽管无人战车在自主性、机动性等方面取得了不小进步,但在躲避和清除障碍物方面仍然面临挑战,尤其是当战车在越野地形和森林行进时。为避免作战风险,需对无人战车设定更高标准,才有可能具备持续作战能力。
沟通障碍。战斗中士兵如何与无人战车进行沟通互动,是防务专家一直探讨的问题。他们认为,部分无人战车具备高度自主性,能够接收视觉和语言信号并作出反应,但在应对意外情况时往往不能作出适当反应。这将在一定程度牵扯战场操作人员精力,进一步增加作战风险。
网络问题。无人战车的部署,离不开广域安全网络。这意味着操作员和无人战车之间始终存在通信或数据链路故障风险,尤其是在复杂地形或者电磁干扰环境中,战车作战能力可能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