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对比悬殊,但志愿军毫不畏惧,凭借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将手中简陋武器的威力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以劣胜优的战场奇迹。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的铁原阻击战中,由志愿军第63军188师563团8连连长郭恩志发明的“三朵花”战术,就让美军吃尽苦头。“三朵花”战术充满想象力,简洁易行,充分发挥了我军的近战优势和轻武器的作战效能。8连官兵运用此战术,以微小代价痛歼来犯之敌,圆满完成迟滞敌军、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为铁原阻击战的胜利作出突出贡献。8连因此荣获“特功第八连”称号,连长郭恩志荣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群策群力,谋定后战。1951年6月3日,563团8连奉命担负铁原地区255.1高地阻击任务。受领任务后,8连连长郭恩志迅速带领连队干部,前往255.1高地进行现地勘察。他发现,255.1高地前有一条丁字形公路,向南通往敌军腹地,向东北通往我军后方,是敌进攻我纵深的必经之路。此外,该高地的西北侧和西南侧还各有一个高地:西北侧的200高地,坡度平缓,树木茂密;西南侧的无名高地,坡陡崖深,易守难攻。
郭恩志组织官兵从对手角度思考如何展开进攻。大家在深入分析敌军作战企图和习惯后,认为敌军极有可能首先攻击离公路近、利于向纵深发展进攻的200高地。敌军在受挫后,应该会投入主力进攻无名高地。当两处均攻不下,敌军很可能气急败坏地发动全面进攻。当然,敌军也可能同时对这两个高地实施攻击,但主攻目标应该还是200高地。
集智研讨后,郭恩志命第1排防御无名高地,第2排防御200高地,第3排部署在255.1高地上作为预备队。同时要求:若敌先攻200高地,则第1、第3排隐蔽待机,避免因暴露目标而遭敌火力杀伤,当敌转攻无名高地时,第2排以火力支援第1排;若敌采取两点攻击,同时进攻第1排和第2排阵地,则第1、第2排应密切配合实施反冲击,第1排在击退敌军冲锋后,应根据命令,依托阵地以火力杀伤敌军,或者发起阵前出击,配合第2排展开反冲击。
战法创新,出敌不意。郭恩志是563团有名的战斗英雄。国内战场的锤炼让他对敌强我弱的情况早就习以为常。出国作战几番交手后,他发现了美军的进攻特点,即先炮火急袭再集团冲锋。不善单兵作战和胶着近战是美军明显的弱点。针对这一情况,郭恩志开创性地提出“三朵花”战术。
“三朵花”指的是3个战术策略,分别是“梅花”“一串红”和“荷花”。该战术的第一步“梅花”,指的是连长发令后,迫击炮班首先开火,迅速向敌军前、后、左、右各发射一枚炮弹,因为炮弹炸点看起来酷似梅花,所以称为“梅花”战术。这样可迫使敌军向中央猬集成团,为后续战术策略作铺垫。第二步“一串红”指的是事先埋伏好的重机枪班根据连长命令,抓住敌军队形密集的宝贵战机,突然开火,猛烈扫射,予敌重大杀伤。因为在“梅花”战术的逼迫下,敌军已经不自觉地聚拢起来,出敌不意的机枪扫射能够毙伤大量敌军,所以被称为“一串红”。第三步“荷花”是指在重机枪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后,反击小组从阵地中冲出,对残敌实施兵力突击,形成“荷花”形状的包围圈,在近战中用手榴弹和刺刀歼灭敌军。
密切协同,大破强敌。战斗打响后,美军果然先进攻200高地,但两次冲锋均被第2排击退,只能暂停进攻。接着,美军发挥火力优势,对8连驻守的3个高地同时实施炮火覆盖。郭恩志立即命令全连官兵进入断崖下掩蔽,做好防护。炮击停止后,郭恩志爬上一处断崖观察敌情,发现美军正猫着腰沿山脚迅速向我无名高地接近,他们企图利用烟雾弹的掩护,突袭第1排。郭恩志立即带领迫击炮班和重机枪班前出支援第1排。
抵达无名高地后,郭恩志召集副连长和第1排排长,向他们介绍自己深思熟虑的“三朵花”战术,并约定了协同进攻信号:连长第一声枪响,进行“梅花”战术,迫击炮班开火;连长第二声枪响,进行“一串红”战术,重机枪班开火;连长第三声枪响,进行“荷花”战术,反击小组从阵地两侧迅猛出击,围歼敌军。大家听完表示可以一试,随即按指示进入各自阵地,做好战斗准备。
此时,美军已接近无名高地山脚,展开散兵队形快速前进,距我迫击炮阵地只有60米左右。随着郭恩志手枪“叭”的一声,迫击炮班的战士立即开炮,山坡上接连传来4声巨响,4个弹坑形成一朵巨大的梅花形状,美军死伤20余人,其余的赶紧往中间躲。紧接着,又是一声枪响传来,重机枪手根据此前的约定,向敌群猛扫,美军倒下一大片。为避开机枪扫射,美军分成左右两路,继续向前冲击。郭恩志见时机成熟,再次扣响扳机。副连长迅速带领两个反击小组从两翼出击,断敌后路,如“荷花”一样,将美军“围”了起来。正面防御的部队顺势发起冲锋,与副连长带领的反击小组给美军来了个前后夹击,一举全歼这股进攻之敌。8连官兵用此方法与敌鏖战,美军连连碰壁,猛攻3天都未能攻破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