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秦灭韩之战


■于涌泉

战国中晚期的漆木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公元前231年,秦国发兵攻韩,迫使其献出宛(今河南省西南部),次年攻取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俘韩王安,韩亡。秦灭韩之战为秦灭六国之首战,由此正式揭开秦国统一的序幕。

秦兵东进

公元前257年,秦国虽在邯郸之战中大败,但未伤其根本。经过短暂休整后,秦国再次向外扩张。相邻的韩国此前在与秦战争中屡遭重创,如今国狭兵弱,成为秦军重点打击的对象。

公元前256年,秦将摎率军攻打韩国,先后拿下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斩首4万。秦昭襄王去世后,秦国继续攻韩。公元前249年,秦将蒙骜攻占韩国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西)、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古荥镇),建立三川郡。公元前244年,秦国夺取韩国13座城池。到公元前238年,秦国已对韩国领土形成三面包围之势,韩国大片国土丧失,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与此同时,名义上的共主周王室也在秦国打击下灭亡。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内部发生分裂,本已十分狭小的周王畿又分裂为西周、东周两部分。邯郸之战后,西周君背秦盟约,与诸侯合纵抗秦。秦昭襄王十分恼怒,于公元前256年派军进攻西周,西周君被迫向秦国投降,与寄居在西周的周赧王一同被带到秦国,不久周赧王去世,无后,周王室的西周灭亡。公元前249年,秦国又灭东周。于是,周王室先于六国而亡。秦灭二周使得名义上的共主也不复存在,秦国完成统一更加名正言顺。

建渠疲秦

在秦国东进过程中,韩国也曾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抵抗,不仅自身与秦军展开血战,还多次加入诸侯联军合纵抗秦,但均未扭转不利局面。成皋、荥阳失陷后,韩国国土已十分狭促,君臣深感亡国危机。此时,山东诸国已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合纵以延缓秦军东进步伐,韩国为求得生存,想出了一个特殊的应对之策:希望秦国通过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大大消耗其国力,使其无力东进。

事实上,包括秦国在内的各诸侯国同为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加之当时各国连年征战,更需要有雄厚的国力作支撑,这也正是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大力奖励耕战的用意所在。因此,秦国十分热衷于修建能够为其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的水利工程。

公元前246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前往秦国,劝说秦国在关中地区兴建一大型水利工程。关中地区降水偏少,旱灾频发,盐卤地较多,农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郑国建议,引泾水东注洛水,不仅可灌溉其所流经的大片关中土地,还可对盐卤地起到改良效果。秦国欣然接受提议,立即征集大量人力、物力,任命郑国主持修建该水利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阴谋败露,秦王政大怒,欲诛杀郑国。郑国坦然承认,并指出,尽管兴建水利工程会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秦国国力,但此渠一旦建成,秦国将受益无穷。秦王政是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较为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的指导,因此赦免了郑国,并命他继续主持修建。经过十余年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史记》记载,此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韩国本欲借郑国渠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结果适得其反,促使秦国更加富强,为其最终统一六国奠定经济基础。

《孙子兵法》极力强调,战争必须要有雄厚的国力作支撑,因为战争对武器装备、粮草及各种物资的消耗巨大,所以一国的经济基础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结果,这正是“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事实上,无论是韩国“疲秦”的初衷,还是秦国将水利工程兴建完成的决策,都表明他们已深刻认识到国力对战争的支撑作用。

灭韩奠基

韩国的“疲秦”之策只为其换得数年喘息,待郑国渠建成,秦军再次向韩国发起大规模进攻,韩国彻底无力抵挡。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今河南省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代理郡守腾主动投降并献出南阳地,秦王政加封腾为内史。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命熟知韩国内情的内史腾率军攻韩,一举攻克新郑,俘虏韩王安,“尽纳其地”。至此,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秦灭韩的成功也为其最终实现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军事上,韩国兵器精良,“强弓劲弩皆从韩出”,所铸剑戟同样锋利异常,因此兼并韩国使秦国得以进一步提升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兼并韩国使秦国占据了“天下之枢”的有利态势,彻底免除了后顾之忧。战国时期,韩国尽管领土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方面,韩国位于魏、赵、楚等国之间,既可作为山东诸国抵御秦军东进的前线,又可作为秦国向东进一步扩张的基地。同时,韩国所占据的伊阙、成皋等地,都是著名的天险,再向东面则以平原为主,几乎无险可守。因此,韩国存则五国安,韩国灭亡,山东诸国也难以独存。另一方面,韩国与秦国最为临近,且两国土地犬牙交错,因而从地理上看,韩国最能给秦国造成伤害,这正是范雎建议“远交近攻”的原因之一,也是秦国在鄢郢之战后及时收兵,防止“破楚于以肥韩、魏”的内在考量。而此时秦国灭韩,使秦国完全免除后顾之忧,大大加速了统一进程。

相关链接

弩是古代冷兵器的一种,由弓、弩臂、弩机三部分组成,是在对弓箭进一步改进的基础上产生的。《说文解字》称弩为“弓有臂者”,即弩是一种带有发射装置的弓箭,利用机械动力将箭发射出去,因此相较于普通的弓箭,弩射击距离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也更高,其缺点在于装填速度较慢。

战国时期,弩已被普遍使用,《孙膑兵法》中便多次提到弩。《史记》记载,马陵之战中,魏军在马陵道遭遇埋伏,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败。此后弩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相传诸葛亮曾发明“诸葛连弩”,此外还包括威力更大的床弩。在冷兵器时代,弩一直是守城战、伏击战及步兵克制骑兵的重要武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