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际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北溪”爆炸细节引发多国博弈


■石 文

位于德国的“北溪-1”天然气管道(资料图)。

近日,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发表名为《美国如何摧毁北溪管道》的重磅报道,称“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是一起由美国白宫下令、美国中央情报局实施的秘密行动。报道发表后,美国政府第一时间矢口否认,但缺乏细节的反驳被认为空洞无力。一时间,有关谁是“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幕后黑手的讨论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

受损方有苦难言

受“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影响最大的当属俄罗斯。爆炸事件发生后,俄罗斯不但被欧洲排除在事件调查国名单之外,还有不少西方媒体故意制造舆论,试图让俄罗斯承担责任。俄罗斯通过舆论和外交渠道的发声,在西方的话语权优势中沦为“非主流”。

在俄罗斯有苦难言之际,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的爆料给了美国一记重锤。文章详细揭露了美国海军在炸毁这条俄德关键性能源基础设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赫什指出,拜登政府是幕后“操盘者”,美国中央情报局是整个秘密行动的策划者。整个事件从策划到实施历时近9个月,遥控炸弹由美国海军布设,挪威海军引爆。由于炸弹在水下浸泡时间过长,导致放置在“北溪”天然气管道下方的8枚炸弹只有6枚爆炸。

对此,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表示,记者的独立调查结论证明了俄罗斯此前的判断。俄总统新闻秘书、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专门召开记者会,称赫什的调查结果再次表明,有必要对有关事件进行公开的国际调查,并惩罚肇事者。俄外交部和常驻联合国代表还呼吁组建新的事件调查组。

在爆炸事件中同样“吃了哑巴亏”的德国,却在赫什爆料后选择了沉默。德国政府和主流媒体较少对相关情况给予深度评论,虽有少数党派领导人提议“索赔”问题,但德国主要政府官员表示,当务之急是解决天然气来源问题,而不是在追责中耗费精力。外媒置评,在当前大国战略博弈和地缘格局重塑背景下,德国的“审慎姿态”是其迫于美国压力的无奈选择。

“肇事者”矢口否认

尽管赫什披露了诸多爆炸细节,但作为此事最大受益者的美国,从总统府到政府发言人、从军方到国家情报局都矢口否认。部分美国国内反俄“鹰派”议员还倒打一耙,称俄罗斯正自导自演一出闹剧。对此,俄罗斯表示,这是美国政客的惯用伎俩。

报道称,在白宫授意下,《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媒体纷纷刊文,为美国政府“打掩护”。部分媒体称,从实力上讲,美国是具备这种破坏能力的少数国家之一,但还需要来自欧洲专门的调查委员会的证据,而不能仅凭一名记者的片面之词。同时,还有媒体认为,就“北溪”天然气管道被毁一事的性质而言,不能称之为“战争挑衅”,只是一场较为严重的事故,“纵使追责,按照法律也是对建设费用进行赔偿”。根据瑞典方面的计算,赔偿费用应在15亿美元左右。

旁观者有喜有忧

作为世界能源领域,特别是欧洲能源安全的一次重大事故,“北溪”天然气管道受损带来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除藏在幕后的“肇事方”大大受益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因局势变化和相关举措或喜或忧。

英国、波兰和拉脱维亚等国公开表示,赫什的爆料及俄罗斯的发声不会改变西方民众对俄罗斯的印象。三国表示,无论凶手是谁、目的如何,这一事故都将使俄罗斯更加孤立。路透社、德国《商报》等媒体发文质疑赫什,称他早已从调查报道界的传奇人物变成喃喃自语的作家。波兰前外交部长、现任欧洲议会主席西科尔斯基甚至表示“感谢美国”。报道称,因历史纠葛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这些国家并不在意能源渠道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后果,更在意俄罗斯受到多大影响。

此外,间接受益的还有哈萨克斯坦、印度等能源输出国和转运国。近期,德国已与哈萨克斯坦签署重启“友谊”能源管道的相关协议。印度媒体则称,以低廉的价格引入俄罗斯原油再进行中转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不仅可以赚到丰厚的利润,还可借机提高印度的国际影响力。

总体而言,除少部分国家在经济或外交领域受益外,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普遍对未来局势感到担忧。一些北欧国家媒体称,无论赫什的言论是否正确,欧洲都要为这场危机埋单。欧盟内部也传出一些消极声音,认为欧洲经济和安全正更加紧密地绑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战车上。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预计将有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这场牵动多方利益和神经的管道事故,也将引发多国在地缘、外交、能源、舆论等领域的深度博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