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Ⅱ》里那个通过不断自我学习,产生自主思维的人工智能系统MOSS,或许离我们不会太远了。
自2022年11月30日,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室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问世以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短短两个月,ChatGPT收获1亿月活用户。除了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进行交流互动外,ChatGPT还能完成资料搜集、撰写剧本、编写代码、制定商业提案等任务,应用于日常对话、学术探讨、教学研究等场景。以色列总统用ChatGPT公开发表了一段致辞,哥伦比亚一位法官借助ChatGPT作出了一项法庭裁决,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生开始使用ChatGPT辅助完成家庭作业。网友感叹:“只有想不到,没有ChatGPT办不到。”
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风险隐患。ChatGPT也不例外,其发生风险的范围,正随着应用场景的日趋广泛而逐步扩大,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随着应用频次的增长而持续提高。比如,发起网络攻击。ChatGPT生成代码速度快效率高,为网络黑客设计、编写、执行恶意代码提供便利。恶意代码和钓鱼软件若用于攻击政府网站,将给国家安全带来挑战。再比如,误导舆论风向。随着网友与ChatGPT互动日趋频繁,这款标榜“绝对客观中立”的软件已经显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恶意抹黑”“价值双标”等情形屡见不鲜。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ChatGPT生产的信息,将误导公众价值判断。还比如,窃取情报信息。数据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互联网社交媒体都是窃取信息情报的重要阵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违法违规或过度采集、超范围使用个人信息和组织数据的事情时常发生。
对于潜在的安全威胁,应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眼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已经按下“快进键”,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再是未来挑战,而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威胁。人工智能技术的误用滥用,轻则可能损害人的尊严、加剧歧视和偏见,重则冲击现有法律体系,对各国政府管理、国防建设、社会稳定甚至全球治理产生负面影响。
实现高水平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是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的意识和素养,拧紧群众头脑中的“安全阀门”,提倡负责任使用人工智能,避免误用、滥用及恶用。其次,加强科研机构的自我约束,提高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算法安全与数据质量。同时,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安全体系建设,加快促进关键技术研究与攻防实践等。
当然,人们也无须过度恐慌,毕竟人类已经和人工智能打了多年交道,阿里巴巴的“刷脸支付”、小米公司的“小爱同学”等人工智能应用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大多数人工智能技术一样,ChatGPT是天使还是魔鬼,最终还是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合理合法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原则,在思想上绷紧安全弦,在制度上扎紧笼子,在技术上填补漏洞,方能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