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强军,强军必强兵。军队的基础在基层士兵,士兵的源头在地方征兵。当前,上半年兵役征集工作即将进入役前教育训练阶段。役前教育训练,是征兵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准新兵意志毅力、端正入伍动机、增强适应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检验和提升兵员质量的有效抓手。各级兵役机关要提高认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着力抓好应征青年役前教育训练。
提高兵员质量的基础工程
役前教育训练是各级兵役机关多年来在兵员征集过程中,为遴选优质兵员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办法。它要求按照部队连队化管理,组织准新兵提前接受军营适应性训练,全面考察准新兵身心素质、入伍动机等,及时发现并淘汰一些难以适应部队训练生活的准新兵,确保兵员高质量。
发现隐性疾病。从以往征兵体检来看,有些隐性疾病通过现有检查手段难以发现,或者体检项目没有涉及,如哮喘、癫痫、皮肤过敏等。而有些隐疾难以承受部队高强度训练,容易出现安全隐患。通过役前教育训练管理,组织安排一定强度的体能训练,以及严格的日常生活管理,就能够发现一些隐性疾病,从而确保征集兵员的身体合格。值得一提的是,当代青年绝大多数是在网络陪伴下长大的,模拟军营严格的生活管理环境,能够及时发现有网瘾的兵员,从而做好针对性教育。
检验意志毅力。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武器的杀伤力越来越大,战争的残酷性越来越强,战斗环境越来越恶劣,打赢未来战争需要意志毅力过硬的作战人员。现如今,应征青年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掌中宝”,没吃过多少苦,意志毅力相对较弱,难以适应部队严格的日常生活管理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通过役前教育训练,既可帮助准新兵锻炼意志毅力,又可考察和淘汰部分意志不坚定、毅力较弱的人。
端正入伍动机。从兵员征集调查情况来看,有的人报名应征,是受到征兵优待政策的吸引,把参军入伍当作升学考研的“跳板”,不愿意在部队长期干;有的人参军入伍,是为了退役后能够找份好工作,没有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想“混”两年就退役;有的人对参军有着过高的心理预期,只想去心仪的军兵种,一旦想法无法实现,则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在役前教育训练期间,通过谈心交流、调查座谈,可发现那些入伍动机不纯的人,进而引导他们端正入伍动机,依法服兵役。
服务定兵分配。在役前教育训练过程中,通常会全方位考查准新兵的身心素质,对所训课目进行考核量化打分,为最终的择优定兵提供依据。同时,征兵工作人员通过与准新兵的朝夕相处,能够准确了解他们的身心素质情况和服役意向,对准新兵适合去什么样的单位、什么样的岗位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役前适应性教育训练能让准新兵到部队后“少碰壁”,更快更好地适应部队、融入部队,坚定在部队建功立业的信心,促进部队战斗力快速生成和提高。
科学合理安排教育训练内容
役前教育训练,是准新兵迈入军营前的最后一课,发挥着凝聚思想、坚定信念的重要作用。由于役前教育训练时间短,学习训练内容多,需要各级兵役机关科学合理安排。
严格标准质量。组织役前教育训练,应严格按照军人标准,一丝不苟开展教育训练,坚决克服“喊喊口号、走走队列”等形式主义。要以条令法规为经,筑牢“铁的纪律”基石,以一日生活制度为纬,缩短“方块直线”适应期,切实把质量标准立起来,把教育训练实起来,把纪律规定严起来,夯实准新兵参军入伍的思想根基。一方面,尽最大努力模拟军营环境,让准新兵在“断网”“断手机”的环境中,接受封闭式军事化管理;严格一日生活制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让准新兵提前适应军营生活节奏。另一方面,合理设置教育训练各课目分值,明晰考核打分标准,严密组织考核,严禁打人情分,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精心设置课目。通常,役前教育训练只有5至7天,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军事理论课,又有队列训练、体能训练和战术基础训练等,确保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成效,必须坚持目标牵引、突出重点,精心设置课目。在军事训练方面,应依据《军人共同训练纲目(入伍必训课目)》《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训练大纲》等规定,以“模拟化组织、正规化训练、封闭式管理、全程化淘汰”为原则,采取循序渐进、宽严适度的方式,严格按照军队条令条例抓好基础共同科目训练,比如队列训练、体能训练等。组织役前教育训练前,兵役机关不妨与相关部队对接,统筹把握好教育训练内容、训练节奏,不断提升教育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扎实开展依法服兵役、军队光荣传统、合格军人角色转换等专题教育,讲清参军入伍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不断强化准新兵依法服兵役的意识。
科学组织实施。由于役前教育训练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统筹安排好时间,科学组织实施,避免训练量过大、频次过高,给准新兵造成较大的身心压力,引发思想波动。教育训练既不能过于轻松,又不能超过准新兵的承受限度。要以基础训练为纲,有效筛除“南郭先生”;以综合素质为目,优选好苗子。训练中,坚持思想引导、教育为先,遵循由弱到强、由易到难的顺序展开训练,做到劳逸结合、宽严适度,防止不讲科学急功冒进;要做好训练伤预防工作,对体能强度较大的课目,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严禁盲目蛮干,擅自加大训练量;批评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坚决杜绝打骂体罚;对组织施训的教学人员,要搞好“四会”教学培训与考核,严格持证上岗。同时,组织医务人员实时跟踪掌握准新兵的身体状况,对军事训练期间出现不适应或有异常表现的,应及时进行相应的补充检查,以排查隐性疾病、新发疾病等,对确实不适合服役的准新兵予以淘汰。
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有序开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役前教育训练是优中选优的过程,其成效将直接影响兵员质量。只有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对役前教育训练进行全面规范,才能确保有序开展。
完善规章制度。着眼新时代兵役征集工作实际需要,制定和完善役前教育训练规章制度,明确组织领导机构、组织实施程序、监督考核和择优定兵办法,明晰役前教育训练的内容、时间、标准等,健全训练管理、监督、考评、激励等工作规范,形成层次分明、内容协调、规范严密的役前教育训练制度,确保教育训练质效。比如,贵州省征兵办公室下发的《役前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对准新兵役前教育训练工作的组织领导、教育内容、组织实施、相关保障及辅助定兵等方面进行详细规范。《规范》明确,役前教育训练内容以思想教育为主,适应性军事训练为辅,同时完成参观见学、谈心交心、身体复检、廉洁倒查、服役承诺等各项工作。
完善淘汰机制。从以往征兵实践来看,在役前教育训练过程中实施全程淘汰,对于端正入伍动机、减少退兵隐患、提升身心素质,为部队输送优质兵员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全程淘汰机制,把好每个教育训练环节,只有顺利完成所有训练课目的准新兵,才有资格参加最终的定兵环节。如果中途因身体或思想原因不能坚持的,一律被列为不合格对象,取消参军资格,把问题解决在入伍前。抓好全程淘汰工作,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役前教育训练量化评分机制,明确每个训练课目的标准,并赋予相应的分值,为最终量化定兵提供科学依据,做到优中选优。2021年天津市就修订了《天津市量化定兵暂行办法》,并出台役前教育训练《量化评分细则》,规定基础分值总计120分,包括军事基础40分、体能水平12分、心理素质8分、体检状况50分和文化程度10分,并明确军事基础、体能、心理素质、体检和文化程度考核考察的内容,以及考核的打分标准。比如,军事基础中的理论考核分值为20分,包括理论考核12分和面试8分,重点围绕国防知识、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内容,依托考核系统随机抽题考核。
完善监督机制。为确保役前教育训练考核公平公正,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人员的组成、组织实施程序、职责任务、奖惩办法等,实施全过程监督,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进行重点监督,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同时,要做好教育训练成绩的公开公示,使每个准新兵了解自己的训练水平,在激发他们训练热情的同时,让所有参训人员与征兵工作人员都成为监督员,监督教育训练全过程。比如,有的兵役机关在役前教育训练基地专设公示墙,一一列明思想、队列、体能、心理、表现等课目的分值,每3天为一个周期,公示每名准新兵的教育训练成绩,并进行排序,重点筛除体能考核连续不及格、纪律观念差的兵员,以有效减少思想退兵。
完善保障制度。役前教育训练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力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为准新兵提供良好的役前教育训练环境。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搞好场地保障,确保训练场地布局科学,功能、硬件设施齐全,风格实用,部队氛围浓厚。搞好伙食保障,严把饮食质量关,确保菜品质量安全、配置科学和供给充足。搞好住宿保障,住宿区要干净整洁,生活设施齐全。搞好医疗救护保障,配置专业救护车,配齐必需急救药品和日常用药,为准新兵提供24小时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搞好安全保障,制订值班制度,安排好值班执勤力量,实施全天候外围巡查,确保不出任何安全问题。
各级兵役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役前教育训练不是“例行课目走过场”,而是涉及兵员质量长远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推动征兵工作向精细化迈进的关键一环,对优化兵员结构、提高兵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应当“风物长宜放眼量”,扎实开展不断探索,让役前教育训练真正成为检验和提升兵员质量的有效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