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邯郸之战


■于涌泉

虎符作为中国历史上调兵遣将的凭证起源很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虎符已经行用。图为战国错金杜虎符的左半符。

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7年,秦国起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据城坚守,并在魏、楚等国的救援下一举击溃秦军,收复部分失地。邯郸之战的胜利,暂时解除赵国的亡国危机。

坐失战机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一举击溃赵括率领的40余万赵军。战后,白起乘胜分兵攻略赵地,令司马梗率军北上攻取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命王龁率军攻取皮牢(今山西省翼城县),进而准备围攻邯郸,一鼓作气攻灭赵国。

秦军的连战连胜引起韩、赵两国的极大恐慌。为此,两国派苏代为使者,携带重礼游说秦相范雎,指出如果白起一举灭赵,那么他对于秦国的功劳将无人能及,就连范雎也要屈居白起之下,因此不如同意赵国割地请和,这样白起便无以为功。这一番说辞打动了范雎。范雎便以秦军久战疲劳为由,建议秦昭襄王同意韩、赵两国割地求和以休养生息。秦昭襄王采纳了这一建议,命白起退兵,白起由此对范雎心怀怨恨。

长平之战后,赵军几乎精锐尽失且士气低落,秦军挟大胜余威,正是一举灭赵的最佳时机。秦昭襄王命令白起退兵无异于坐失良机,使赵国得以在惨败后整顿国防、提振士气,形势逐渐转危为安。

白起拒战

为渡过危局,赵国提出割让六城以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随后退兵。当赵孝成王准备献上割地时,赵国上卿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不如以六城贿赂齐国,联齐抗秦。赵孝成王用其谋,派虞卿出使齐国。同时,赵国又与魏、楚等国结好,共同商讨抗秦计划。

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山东诸国合纵对付秦国,欲再次起兵攻赵。白起拒绝领兵出征。他认为,长平战后本是一举灭赵的良机,但此时距长平之战已过去一年时间,赵国如今上下“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国力已有所恢复,并且又广泛结好诸侯,达到“其国内实,其交外成”的效果。此时伐赵并非理智的选择。但秦昭襄王没有采纳白起的建议,公元前259年农历十月,秦昭襄王令王陵率军伐赵,直攻赵都邯郸。邯郸之战由此爆发。

然而,王陵作战不利,损失五校(每校约8000至10000人)。秦昭襄王欲以白起代替王陵,但白起称病不出。秦昭襄王派范雎指责白起,指出白起当年能以弱胜强,在伊阙之战和鄢郢之战中大败韩魏及楚国军队,如今以强攻弱却拒绝出战。白起回答,韩、魏及楚国军队的失败乃是意料之中,他们国内朝政腐败、在战场上“各有散心,莫有斗志”,而秦军上下同欲、视死如归,秦国的胜利是“计利形势,自然之理”。而此时赵国就如越国被吴国击败后越王卧薪尝胆的情形,国君亲近大臣、大臣体恤士卒,可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此时伐赵必然难以获胜。见规劝不成,秦昭襄王便强令白起率军出征。白起坚持认为此时不宜伐赵,“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白起多次拒绝出战,最终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通过白起对局势的分析可知,白起拒绝出战并非只是出于赌气,而是建立在对敌我形势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孙子兵法》指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战时应“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因为即使再优秀的将领,也很难做到“使敌之可胜”。由于秦国在长平之战后未能一鼓作气灭亡赵国,给了赵国喘息之机,使得秦国丧失战机。秦军围攻邯郸屡屡受挫的事实,正体现了白起的远见。

合纵破秦

白起拒战并没有阻止秦昭襄王继续攻赵,他先是派王龁代替王陵为将,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久攻不下之后,范雎便举荐其故交郑安平为将,率军支援王龁,加强对赵的进攻。秦军长时间的围攻使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孝成王不得不向其他诸侯国求救,以解邯郸之围。

赵国将希望主要寄托在魏、楚两国身上。因平原君赵胜的夫人为魏公子信陵君之姊,所以平原君多次写信向魏王和信陵君求救。魏王也曾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但在秦国的恐吓下,魏王命令晋鄙待在边境按兵不动以观望。对此,信陵君采纳了门客侯嬴的计策,依靠魏王宠妃如姬盗得魏王调兵的虎符。之后又命大力士朱亥锤杀晋鄙,夺其兵权,并挑选8万精兵进击秦军以解邯郸之围。这就是“窃符救赵”。与此同时,平原君带领20名文武双全的门客前往楚国游说。在门客毛遂的力陈之下,楚王终于同意发兵,并以景阳为将率军救赵。

救援赵国的楚魏军队到达邯郸后,随即向秦军发动进攻,城中的赵国军队也趁机出击,里应外合,大败秦军。郑安平率军投降赵国,王龁败退到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此后,魏楚联军追击到河东,再次打败秦军,并趁机收复河东部分地区。到公元前256年,韩国也加入到攻秦的联军之中,联军此后继续收复部分失地,连范雎的封地应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也被韩国收复。

邯郸之战是秦国在取得长平大捷后遭遇的一次重大失利。此时的秦国尽管在实力上已强于各诸侯国,但邯郸之战的结果表明,秦国在面对诸侯国联军时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山东诸国的合纵依然是抵御秦军东进的有力武器。此后,秦国也改变了全面出击的策略,将分化瓦解诸侯国之间联盟、各个击破作为战略重点。

相关链接

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国古代所用的调兵凭证。它是由青铜或黄金制成的伏虎形状的令牌,可以从中间分为两半,通常左半交由统兵将帅,右半由统治者保管。统治者若要调兵遣将,则命人手持虎符到军中下令,两符合验后持符者方可调动军队。

历史上,虎符的形质历经变化。从春秋战国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兵符都以铜制虎符的样式出现。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避讳李渊祖父李虎名讳,改虎符为鱼符或兔符。宋代以后,虎符逐渐被令牌取代。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