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指文学作品借助形象所表达的深层意蕴、开辟的审美境界。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国古代军旅诗词通过描写边塞景观、战事和戍边将士,呈现雄浑壮阔、豪情壮怀的意境之美,透射出“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的独特艺术魅力,撞击心灵、启迪思想、砥砺意志。
一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军旅诗词善于借边塞苍茫寥廓的奇异景致,表达诗人由景入境、情随境生的思绪,展现苍凉而悲壮、孤寂却豪壮的意境,尽显“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的诗境追求。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在出使边塞途中触景生情,写下《使至塞上》,以一“出”一“入”形象道出路途之遥远、赴边之艰辛,以一“直”一“圆”描绘塞外之寥廓、景色之壮美。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和对戍边将士的深深敬慕。从“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到“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从“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到“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从“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到“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王维擅于以极富画面感的景观描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构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意境,让边塞诗更具艺术感染力。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的《关山月》一诗,以鸟瞰天地的视角、雄阔畅达的笔触,描绘边关皓月当空、云海苍茫、长风万里的景象,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慨叹,倾诉“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的情愫,所观所感、所思所想皆由情发,意境高远壮美、真切深沉。
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祖咏的“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李颀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边塞的独特景象衬托征戎的异常艰辛,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意境雄奇壮阔。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范仲淹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孤城”这一典型边塞意象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思,渲染了悲壮豪迈的气氛,营造出蕴藉生动的意境。
二
意境贯穿着独具慧眼、立意新奇的艺术想象。军旅诗词善以别开生面的奇思妙想,拓展诗意表达的感染力,虚实相成,出奇制胜,别具神韵,开掘了金戈铁马、纵横疆场的意境之美。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岑参笔下,寒风凛冽的塞外飞雪变成了春风荡漾、梨花满枝的壮美奇景,这是超凡的想象力创设的浪漫意境。“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是云蒸霞蔚的火山云之奇,“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是热气蒸腾的热海之奇,“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是瀚海连天的大漠之奇。岑参擅于从“奇”着笔描写奇异多姿的边塞风光,烘托“逐虏西逾海,平胡北到天”的豪情壮志,以奇表意,奇而入理,彰显想象无涯、意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一诗中,以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渲染敌军压境、紧张危急的战场气氛,刻画号角连天、血光四溅的战地景况。“霜重鼓寒声不起”的拼杀、“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气概,情感充沛,意境雄浑,呈现了一幅色彩斑斓、惊心动魄的边关征战图。“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年近古稀的陆游壮心不已,就连深夜的风雨声也幻化为战马嘶鸣、横戈疆场的梦境。巧妙运用“痴情化梦”的手法,让心灵之境乘着想象的翅膀穿越神游,抒发“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情怀。
王维的“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李白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令狐楚的“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景遣怀,兴象高远,构思奇妙,营造了出神入化、豪气干云的诗境。
三
意境是以生命律动为本质特征的形象化表达。军旅诗词善于通过塑造生动鲜明、神采各异的人物形象,寄情于人,借人抒情,展现志枭逆虏、疆场称雄的意境之美。
卢纶的《塞下曲》,生动刻画了极富传奇色彩的将军形象。“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是威风凛凛、率部出征的场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是机敏果敢、神勇无比的写照,“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是顶风冒雪、追歼敌寇的激战。字里行间动感十足、充满张力,如观其景、如临其境,落笔传神、扣人心弦。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运用白描写法,聚焦细节,画龙点睛,让久经沙场、临危不惧、骁勇善战的战将风采跃然纸上。“三戍渔阳再渡辽,骍弓在臂剑横腰。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张仲素生动刻画了镇守边关、所向无敌的猛将英姿,若闻其名定会让敌人心惊胆战、望风而逃。“鹊血雕弓湿未干,鹈新淬剑光寒。辽东老将鬓成雪,犹向旄头夜夜看。”卫象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一位戍守边关的老将,充满老当益壮、忠心卫国的精气神,情境逼真,真切感人。“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王维)”“单于衣锦日行兵,阵头走马生擒得。幽并少年不敢轻,虎狼窟里空手行。(李廓)”两首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青年军人艺高胆大、威猛彪悍的神采,洋溢着有我无敌、建功疆场的战斗激情和必胜信念。
四
意境之美,更深层次地体现在情感的升华、精神的礼赞。军旅诗词充溢“家国哀千古,男儿慨四方”的大忠大爱之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赤诚弥坚之志,闪耀着以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为魂魄的民族精神之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这首《出塞》思古慨今,颂扬戍边军人舍家报国的高尚品格,铮铮誓言,气贯长虹。“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这首《凉州词》气势奔放,盛赞将士们勇赴疆场、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情绪酣畅,荡气回肠。“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这首《满江红》慷慨激昂,抒发报仇雪耻、重整河山的壮烈情怀,荡人心魄,催人奋进。这些犹如战斗号角的诗词名篇,成为千古传诵的豪歌。
杜甫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反映了对以强兵止战的深邃思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大义凛然、身死为国殇的气节风骨;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表达了舍身赴死的拳拳报国之心;张家玉的“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彰显了以死明志、流芳后世的英雄情怀;黄景仁的“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抒发了不甘平庸、向往建功立业的坚定志向。这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和崇高精神气度的生动写照,为我们砥砺爱国心、报国情、强军志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