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中,一艘货船耕波犁浪,驶向黄海深处的长门岩岛。
长门岩岛距离大陆最近直线距离21公里,主峰海拔85.2米,一座写有“黄海前哨”的石碑矗立山顶。“无淡水、无居民、无航班”“3公里需要折返跑”“一条路上9个坡”“400米障碍训练场还拐着弯”是这座面积仅有0.16平方公里的小岛的独特“标签”。
正午时分,空旷的海面上出现一片棕灰色的海岛。随货船回岛的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连班长赵徒知道,“家”就在不远处了。驻守在长门岩岛的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连战士早已把岛当作家。但是,和远在陆地的家不同,这里没有繁华的街道,也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一群兵和满山的耐冬花。岛上的每名战士都有一棵专属的耐冬树。休息时间,他们常常来到自己的树前培培土、清理落叶。耐冬树四季常青,耐冬花天气越冷开得越艳,由此形成了长门岩岛传承已久的“耐冬品格”:扎根海岛,坚韧不拔,凌霜傲雪,热情奔放。
距离靠岸还有一段距离时,嘹亮的军歌踏着潮声入耳。这次随船来的是生活物资以及青岛市委市政府送来的慰问品。物资被卸下后,通过“百步梯”旁的缆车运上山。“没有缆车时,搬运这些物资全靠官兵肩扛手提。”该连指导员南建阳说。“百步梯”是由一块块窄石搭成的山路,坡度近50度。战士们常常开玩笑地说:“班长个子不高,都是因为以前扛物资压弯了腰。”南建阳告诉笔者,前不久,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又给岛上送来一套运货装置,近期即将投入使用,“到时,往岛上运送物资就更方便了!”
顺着“百步梯”向东望去,是一片太阳能光伏板。岛上没通市电前,供电全靠太阳能和一台发电车。2020年7月底,经过军地双方多次实地勘察以及论证、尝试和铺装,长门岩岛正式通电,结束了58年没有长明电的历史。与此同时,岛上原有光伏及储能设备就地接入,构建了微型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网。通市电后,5G信号基站、灯光球场也先后建起。“我刚上岛时,别说视频通话,就连给家里打一回电话都要断六七次。”上岛8年来,老班长韩二超的春节都是在岛上度过的。在没有长明电、没有网络信号的日子里,家人只能通过断断续续的电话,了解他在岛上的生活。如今,通过视频通话,一句“请放心,我在岛上挺好的”,成为家人亲眼所见的场景。
提起通电后的便利,官兵你一言我一语,细数变化:以前岛上取暖,只能靠锅炉房和战士们的“自带热量”,现在有了空调,哪怕外面海风刺骨,屋里也总是暖洋洋的;海岛雾气重,官兵衣服晾不干,通电后岛上添置了烘干机,官兵再也不用穿着潮湿的衣服训练;旧篮球场没有照明,天一黑,连球都看不见,灯光球场投入使用后,官兵摸黑打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沿着“红心路”向上,沿路的石头不再是灰色,而是被官兵描摹上五颜六色的图案。南建阳告诉笔者,在每周一天的“爱岛建岛日”,官兵就地取材,用岛上的石头作画,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在众多石刻中,一块“我在海岛上大学”的石刻立在图书室旁。走进图书室,暖色灯光照耀下,室内书香四溢。“之前的图书室夏天漏雨、冬天返潮,藏书不易保管。去年,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为我们重新修缮了图书室,增加了不少多媒体设施,崂山区政府还送来4000多本新书。”赵徒说。笔者看到,这次随物资上岛的还有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精心购置的新书和设备。只见官兵一边兴奋地整理新书,一边交流着最近的读书心得。
“战士把对祖国的忠诚注入云霄,战士把对母亲的爱写进海岛……”船缓缓驶离长门岩岛时,一首在官兵间口口相传的《长门岩战士之歌》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