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腊月,过年的气氛便渐渐浓起来。过了小年,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奔忙劳碌了一年,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为的是一家人能够过个好年。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一个家庭如果春节不能过得像模像样,准被街坊邻居笑话。除夕的年夜饭更是重头戏,家里的当家人要使出浑身解数,让一家人吃得开心、满足,给新年留下个好彩头。
儿时在老家过年,除夕年夜饭都是父母张罗的,我最多打个下手,帮忙择菜、洗菜、烧火什么的。到了部队,头两年过年都是看干部、老兵们忙碌。后来自己提了干,特别是当了连队指导员后,才知道那是多么辛苦,做好那顿年夜饭更是不容易。
那是1976年春节,我在云贵高原某工程团10连代理指导员。当时,连长回四川老家休假,负责后勤的副连长被上级抽去出差,全连官兵过年的事几乎都压在我一个人身上。挂灯笼、扎彩门、写春联、出黑板报之类的事,倒是好办,交给副指导员就一一落实了。唯有采购和准备年货的事颇费周折。我让司务长开了小型座谈会,征求大家对春节伙食尤其是年夜饭的意见。大家七嘴八舌,把在老家过年吃过的东西一股脑地搬了出来。司务长沉不住气了:“你们以为是在家里,想吃啥就有啥?这儿是连队,只能有啥吃啥。”两句话把大伙儿的意见堵了回去。有战士嘟囔:“只当我们啥也没说,过过嘴巴瘾。”
我接过司务长整理的意见单,发现大家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四川和湖北的兵想吃点腊味,无腊不成年嘛;山西的兵想吃饺子,还要就着醋;江西的兵想吃煎糍粑,福建的兵想吃故乡的红团;还有一些兵说,过年部队有纪律,不让喝酒,那我们做点甜酒酿,以酒酿代酒吧……看过这张意见单后,我的心头滚过一阵热浪:多好的兵啊!他们平时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都珍藏在心里,不曾吐露。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乡的美食、妈妈的味道仅仅在万家团圆的节日才溜上舌尖。连队作为他们的家,干部作为他们的主心骨,应该想方设法满足他们所想,在除夕夜品尝到久违的家乡味。
要置办哪些年货,是需要精打细算的,一点也马虎不得。我和司务长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列出一份详细的购物清单。那段时间,司务长和炊事班的同志特别辛苦,天不亮蹬着自行车出发去集市,回来已是傍晚时分。有时一天得跑好几个集市,才能把清单上的过年物资备齐。
那天,司务长兴冲冲地告诉我:“指导员,我们跑了几个集市,总算把年货备齐了。”我跟着司务长来到连队储藏室,好家伙,鸡鸭鱼肉、米面油醋以及各种新鲜蔬菜琳琅满目。我由衷夸奖了司务长和炊事班的同志,请他们按征求的意见,把大家的家乡年味做出来,满足每个人的口腹之乐。
说干就干,我和炊事班的同志一起,临时搭了个熏肉小屋,将鲜肉和鲜鱼抹上炒热的盐巴、香料,再用松柏树枝慢慢熏烤;将买回的糯米用温水泡上,准备做红团和糍粑;请来一位临时来队的干部家属当老师,指导我们做甜酒酿。连队还有几名回族兵,我专门交代炊事班把锅刷洗干净,给他们做地道的清真牛肉、大盘鸡……
在官兵们的期盼中,春节如期而至。除夕夜,一场大雪把营区装点得分外妖娆。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年夜饭开席了!腊肉、腊鱼切片端上桌,馋得四川、湖北兵直流口水;白菜粉丝鲜肉饺子,再配上一碟山西老陈醋,让山西兵乐不可支;煎得焦黄的糍粑、绿豆馅的红团,让江西兵、福建兵喜上眉梢。我也是第一次吃红团,趁热咬一口,软糯滋润、香甜爽口的感觉遍布舌尖和口腔,留在一生的记忆里。最暖胃暖心的还是那一碗甜酒酿,大家喝得豪情满怀,扯起嗓子唱起“我是一个兵”……
春节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情感重心。辞旧迎新、团圆守岁,是这个节日重要的仪式。这些仪式中,吃年夜饭是每个人内心最牵挂、最温暖的事。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在老家养成的口味,年岁增长也难以忘掉。这些年味的记忆与乡情、亲情、战友情相伴相随,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留在心灵的深处,挥之不去。这不,在又一个除夕到来之际,一位四川籍战友发来微信:“指导员,那年连队年夜饭做的腊肉好香好香,令我至今难忘!”一位福建莆田籍战友在微信群里说:“那一年,指导员亲手做的糯米红团,就是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滋养了我的胃,更温暖了我的心。”我的那些兵们,春节要到了,你们都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