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到,雪花飘。
对于很多人来说,晶莹剔透的雪花是大自然在严冬赐予人类最纯洁的礼物、最优美的风景。对于戍守边关的军人来说,刺骨的严寒、漫天的风雪、苍茫的山河,是大自然对他们极限的考验、灵魂的洗礼、忠诚的检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在唐代诗人岑参的笔下,雪中的边塞是“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寒,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的艰辛。即使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冷得难以穿着,戍边将士依然枕戈待旦、巡行边关。在诗人李白的笔下,阳气升腾风光好、夏花浪漫次第开的关中农历五月,塞下依然是积雪堆满天山、苦寒萦绕边陲,即使怀念故乡的温暖也只能“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风雪边关,在浪漫多情、妙笔生花的诗人笔下,依然是清苦的。在古人的边塞诗中,将士们在风雪严寒中始终不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夙愿抱负,始终保持“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战斗姿态,始终激荡“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情壮怀。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描写了一位读书人明知边关苦、偏向边关行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戍边将士在艰苦中刻苦、在苦寒中苦守的精神密码。“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阐述了边关警报传来,读书人的爱国担当、忧民情怀激起的不平与英勇;“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写了读书人随队辞京出师、包围敌方阵地的恢宏场景。全诗生动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建功疆场的豪情壮志。穿越历史的时空,今天的中国,许多有志青年同样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毅然携笔从戎、奔赴边关,为守护和平甘愿与祖国边疆的风雪河山为伴,宁可向前十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毛泽东同志曾用一首《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颂扬红军将士激情高昂、雪里行军的精神风貌。自古以来,风雪给征战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古诗中既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的感叹,也有“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的悲凉。但这首词以“雪里行军情更迫”这一力透纸背的简洁描述,生动呈现了红军官兵精神振奋、顶风冒雪行军的昂扬气势。“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貌似写景实为抒情,展现了红军翻山越岭、一往无前的斗志与激情。风雪之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攻坚克难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在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中,与雪有关的还有“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和“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等句子。革命战士有如梅花般凌风傲雪、坚忍不拔的风格,便能视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为“细浪”“泥丸”。水拍云崖的金沙江、铁索横架的大渡河、千里积雪的岷山对红军将士而言,不过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戍守边关的官兵,不管是稚气未消的大男孩,还是英姿勃发的男子汉,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中宝,妻儿的梦里人、依靠者。他们负重前行,我们该给予他们及家人多一些牵挂和关怀。人生四季的风花雪月,在军人的字典里总有别样的释义、别样的情怀。军旅征途上的“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映照着无言的忠诚,也最懂军人的坚守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