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13个多月时间,走过15个省市区、150多个县市、900多个乡镇,行程超过2万公里。贵州万礼行长征馆馆长吴世国——

做“曙光之城”的红色传人


■王永介 贾 华 本报特约记者 吴永亮

“孩子们,这是红军转战黔东南时用过的发报机,当年他们就是用这些装备打了胜仗。”近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人武部组织县第一小学学生,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云参观”吴世国创办的贵州万礼行长征馆。

镜头缓缓拉近,长征时期红军用过的大刀、军号,红军后代捐赠的红色文物,保存完好的红色书籍……这些珍贵的红色藏品,大多是馆长吴世国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收集的。据统计,目前馆内收藏红色文物30多件,长征书籍60多个版本,红色书籍1000多册,藏品总数近2000件。

“贵州黎平被称为‘曙光之城’,红军长征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我是听着长征故事长大的。大学期间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重走长征路’的节目,我心里也产生了重走长征路的念头。”据吴世国介绍,大学毕业后,他对长征这段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10多年来,他阅读了50多个版本与长征有关的书籍,拜访老红军及红军后代,参加全国各类纪念长征活动,向有重走长征路经验的人“取经”。

2018年10月10日,吴世国参与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365重走长征路大型系列文化公益活动”。他从江西瑞金出发,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历时13个多月,经过15个省市区、150多个县市、900多个乡镇,行程超过2万公里。“途中好几次遇险。”吴世国告诉记者,2019年4月15日下午行至贵州省安龙县境内时,一辆大货车呼啸而过,车上一块石头飞出来,打在吴世国头上,他瞬间眼一黑坐到地上。“当时首先想,要是走不了了,该多么遗憾啊!”同行的伙伴陪他到当地医院检查,所幸没有大碍。休息2天,他继续出发。

途中,收集到红色书籍、红色物件等,吴世国随时寄回家里。在湖南省通道县一位老乡家中,他被一盏长征时期当地群众给红军指路照明的马灯吸引。为此,他先后3次登门拜访。被吴世国的诚心打动,老乡将马灯赠送给他。吴世国说:“这盏马灯意义非凡,它曾照亮红军前行的路,也照亮中国革命的未来。”

“5月26日星期天,安顺场,过先锋,经德绥,到泸定桥,93公里,也就是186里……”吴世国的长征日记上有这样一段记录。“以前红军是在山上走,还要打仗,一天走完240里,我现在沿着大渡河公路走,一共是186里。走完这一次,我几乎睡了3天。”吴世国深刻感受到红军奔袭泸定桥的艰辛与勇毅。

一路上,吴世国应邀走进多个党政机关、中小学校分享“让长征精神照耀人生”主题报告。长征之行画上句号后,他用心打磨“长征归来说长征”主题报告,在线上线下推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了解红军长征历史、学习长征精神,我感到特别自豪。”吴世国说。2019年,吴世国被有关单位授予“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特别贡献奖”“2019年全国十佳长征榜样奖”。

2021年5月1日,吴世国自筹资金创办的贵州万礼行长征馆在贵阳市正式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作为馆长,凡有参观者来访,吴世国总会耐心地向大家讲述每一件展品的来历,借助PPT等展示重走长征路的历程。

“这双绣着‘长征’字样的鞋垫是我母亲为我做的,我一直背在身上,从瑞金背到延安。”吴世国说。如今,他将这双“走”过长征路的鞋垫放在馆内,作为这段行程的见证。馆内“章说长征”一栏,保留着重走长征路上党政机关、学校社区、公益组织等给吴世国的签章。“我们在长征路上得到许多人的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我们,纪念的是红军长征这段历史。”吴世国告诉记者,现在每当有人重走长征路路过贵阳,他都主动去见面交流,问一问能提供什么帮助。

开馆一年来,该馆接待观众近万人。不少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学校师生、红色文化爱好者通过实地参观或视频连线等方式进行学习交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坚持把展馆办下去,就能积蓄起更多的红色能量。”吴世国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