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各单位年终工作总结陆续展开。近几日,新疆克拉玛依军分区、陆军某综合训练基地和新疆军区某火力团的官兵“聚”在一起。他们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一起总结工作、分享经验。
一个军分区,一个培训基地,一个作战部队,为啥一起做总结?陆军某综合训练基地政委刘海峰向笔者解释道,因为新兵。
“新兵从征集到培训、再到使用,是一条完整链路,环环相扣。破解培训难题,就要摸清‘上游’征兵和‘下游’用兵情况。”刘海峰说,该基地主要负责新兵、学兵承训工作。近些年,实战化训练水平提高、武器装备迭代发展,无论是新兵训练强度还是课目设置难度都有所增加,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3方配合解决。
于是,在基地牵头下,3家单位借年终总结之机,召开“互学互鉴 经验共享”视频连线会。
基地学兵二营率先与新疆军区某火力团组织火炮专业经验交流。连线中,火力团二级上士邓海博重点讲述了高原练兵体会,分享了某新型火炮在不同海拔高度的使用数据。会后,学兵二营迅速成立装备研究组,根据火力团反馈情况,改进装备操作、保养、维修等授课内容。
新兵承受能力有多强?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是什么?为更好地掌握兵员情况、开展好针对性培训,基地与克拉玛依军分区就“一年两征”展开交流。
近年来,克拉玛依军分区把大学生征集作为征兵工作重点。连续6年来,该市大学生征集比例一直保持在90%左右。
针对基地官兵提出的问题,军分区认真进行梳理和分析,还将历年征兵数据、役前教育训练情况等经验材料一并分享给他们。为了让基地官兵充分了解征兵工作,军分区还专门安排征兵办军士参谋任小鹏授课讲解。
如何让新兵下连后更快适应高原部队生活?基地教研部教员与火力团官兵展开热烈讨论。火力团训练尖子牛明森提出,基地应适当增加抗缺氧训练课目,进一步增强新兵体能素质。建议被基地军体教员赵钦采纳。
她告诉笔者,她将结合新兵身体实际,采取循序渐进方式,在新兵军事体育训练计划中增加高原适应性训练课目。
“金点子”走出去,“好招数”迎进来。敞开大门做总结让3方都受益。他们商定,建立互派编外教员、定期连线交流机制,实现经验交流常态化,更好地推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