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强大的投送能力,是抢占制胜先机、赢得战场主动的先决条件。连日来,军事运输投送系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探索提高战场投送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径。比如,北部战区某调度中心济南军代室注重从细微处改进训法保法,效果比较明显。现刊发该军代室的一组小故事,供借鉴参考。
官兵一句吐槽
促进操作提速
“如果站台遇袭遭毁,大型装备能不能顺利卸载出站?”前不久,结合铁路运输乘行训练,某部运输投送部门负责人程东野,向济南军代室提出这一问题。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正在训练现场的军代表苏涛决定露一手,便调集人员,着手搭建机械化站台。没想到,一转眼2个多小时过去了,任务部队官兵盼望的机械化站台还没有搭起来,其间还一度卡壳。
“慢工出细活,你们慢慢干。我们先回营吃个饭,再不回去饭菜就凉了。”程东野看似玩笑的一句话,让该军代室人员顿觉脸上火辣辣的。
现代战争进入“秒杀时代”,战争保障分秒必争,哪能“慢慢干”?急得满头大汗的该军代室人员暗下决心:打一个“翻身仗”,给任务部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于机械化站台搭设这一课目,该军代室平时定期组织训练,由于考虑到保护装备,往往选择平坦场地、安排成手上场。没想到,这次进入陌生场地、成手不能全部到场,就“玩不转”了。
弄清楚问题原因后,该军代室领导发动全室人员,参加机械化站台搭建训练,并且要求大家:既熟悉每个岗位的操作技能,又当好现场指挥员。
“只有较较真,才会发现训练中还有许多差距需要弥补。”苏涛介绍说,以往,现场指挥员习惯于将类似“向前移动一点”的话语作为口令,不同场地“移动一点”的标准不一样,不同人员对“移动一点”的理解也不一样,大家在反复调整中会浪费不少时间。
该军代室特意选择在不同类型的铁路站台组训施训,让指挥人员、操作人员收集各类数据、积累丰富经验。同时,规定每个动作的基本要领、完成时限,以及操作人员协同配合的方式方法,确保每个动作规范有序、各个环节无缝衔接。
经过苦练加巧练,该军代室搭设机械化站台的效率明显提高:无论在管内哪座火车站,无论雨天雪天,均可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保障部队大型装备及时装载卸载。
工具全部到场
反而帮了倒忙
一次,某部开展装备装卸载训练,为保险起见,济南军代室将上级配发的数种装卸载工具全部带上备用。大家原以为,这次肯定会受到部队官兵好评。
没想到,任务一结束,该部运输投送部门负责人彭傲然直言不讳地说:“既然只用到野战站台车,就不要把其他装卸载工具带到现场。开始作业的时候,集结地域几乎被装卸载工具占满,不仅影响装卸效率,而且容易暴露目标。”
工具全部到场,反而帮了倒忙。部队官兵的意见,引发该军代室人员反思:之所以把家底全部带到现场,主要原因是对部队装备装卸载的底数不清。
“一些装卸载工具生产厂家的说明书,仅仅依据部队装备的重量进行分类,以此说明哪类装卸载工具适宜保障哪类装备。”该军代室军代表刘腾介绍说,实际工作中,他们发现,想要精准确定装卸载工具种类,还需获取部队装备的一些具体参数。换言之,在后者情况不明的前提下,只能多备几手。
想要将管内部队各类装备的有关参数搞清楚,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该军代室党支部一班人态度坚决:精确保障是必然要求,决不能因为平时准备不足,关键时刻再次出现“工具齐上场,反而帮倒忙”现象。
一方面,他们积极协调管内部队提供各类装备相关参数;另一方面,通过试装试卸,对装备参数仔细核对、登记入库。经过一番努力,该军代室实施保障的针对性大幅度提高:只要任务部门告知相关装备的名称,军代表们便可迅速确定相应的装卸载工具,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抠本本不及格
敢创新获佳绩
11月上中旬,北部战区某调度中心组织装卸载工具操作技能集训,济南军代室业务骨干张正亚积极报名参加。没想到,他的入学考试成绩竟然不及格。
“如果仅仅围绕厂家说明书打转转,成绩自然不会理想。”集训负责人的话点醒张正亚:厂家说明书只能起一个提示、引导作用,作为新时代军事运输投送工作者,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实在管用的经验做法,不断提高投送效益。
集训中,张正亚和战友们一边熟悉装卸载工具基本构造,一边在反复试验中提炼新的训法保法。比如,依据厂家说明书,某站台搭设车每次最多只能铺设4块平台板。他们调整吊装角度,将每次平台板的铺设数量增加至5块。站台搭设总共需要9块平台板,这样一来,铺设次数由3次减至2次,铺设时间缩短三分之一。
半个月时间内,张正亚他们3次对装卸载工具操作方法进行改进,均获得厂家和同行认可。在集训结业考试中,他们一举夺得两个课目的第一名。
张正亚能够牵头改进装卸载方法,并非偶然。近年来,济南军代室先后在运用动车车厢运输轻型物资、灵活编组军用专列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不少创新做法,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骨干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