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垂沙之战


■于涌泉

公元前301年,齐、魏、韩三国联军于垂沙(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附近)打败楚国,史称垂沙之战。战后,楚国实力遭到削弱,出力最多的齐国并未捞得实惠,隔岸观火的秦国成为最大赢家。

战争概况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争雄的格局大致呈现出秦、楚、齐三国并立的局面。随着合纵连横的展开,各诸侯国不断分化组合。张仪先是瓦解齐楚联盟,使楚国背离合纵与秦国结盟亲善。之后,楚国发觉被秦国欺骗于是出兵攻秦,在丹阳、蓝田之战中被秦国击败。于是,楚国在齐国拉拢下,又重新倒向齐国。秦昭襄王即位后,因主政的宣太后为楚国人,所以秦国大力拉拢楚国。楚怀王再次背齐亲秦,这引起齐国的强烈不满。齐国以楚国负约为由,联合韩、魏两国攻打楚国。楚国向秦国求救,秦国派出援兵后,齐、韩、魏三国退兵。

此时,一个意外事件发生。在秦国充当人质的楚太子横,因私事杀死一名秦国大夫,并逃回楚国。秦楚关系骤然恶化,秦楚联盟再度破裂。公元前301年,齐、韩、魏三国再次联合攻打楚国。而秦国未再出兵援救楚国。

齐、魏、韩三国联军以齐将匡章为主将,夹泚水(今河南省西南唐河境,下游至襄阳入汉水)与楚军对峙。由于不熟悉河流的具体情况,匡章不敢贸然率军强渡。联军先后派出多名士兵探测水深,皆因对岸的楚军射箭受阻。陷入僵局之际,联军偶然间从一樵夫口中得知,凡是楚军重兵把守的地方便是水浅之处。匡章大喜,派遣精兵趁夜色从水浅处渡河,在垂沙对楚军发动突袭。楚军大败,其主将唐昧被杀。此后,联军乘势攻下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以北地区。楚军战败后,楚国人庄蹻趁势发动叛乱,与此同时秦国加紧了对楚国的进攻,楚国由此衰落。

临机决断

齐、魏、韩三国联军此战的胜利,得益于匡章的临场指挥。联军最初因无法摸清泚水的具体深浅情况,与楚军夹泚水列阵相持达6个月之久。齐宣王坐不住了,他派人来到前线,严令匡章出战。匡章接令后说:“齐王可以罢免或者杀了我,甚至杀我全家,但无法让我在战机不成熟时出战,或者在战机成熟时不出战。”后人据此提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这要求统兵将领随机应变,根据现实情况调整相应的战术,而不应盲目服从远在千里之外的上级或君主的安排。由于隶属关系的存在,这一点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此它更多地要求国君用人不疑,给予将领充分的临场指挥权而不过多干涉。《孙子兵法》认为:“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历史上,由于国君盲目干涉而致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唐玄宗强令哥舒翰出潼关迎战安史叛军,终致大败,长安失守;明崇祯帝催逼洪承畴速战速决,致使明军在松锦之战中全军覆没。

垂沙之战中,匡章在没摸清河流深浅情况下未发兵进攻,体现了匡章作为主将的谨慎与稳健。《孙子兵法》强调地理因素对战争的重要影响,认为“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匡章正是秉持了这一原则。之后,联军从当地樵夫那里得知泚水的具体情况,可见在作战中发挥当地向导的作用,有时可能收到奇效。《孙子兵法》指出,“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最大赢家

垂沙之战中,作为失败一方的楚国损失惨重,作为胜利一方的齐国同样未能取得实惠。此战中,隔岸观火的秦国反而成为最大赢家。这对于如何从战略上为本国争取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启示。

对楚国而言,垂沙之战的失利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先是庄蹻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席卷全国,并一度将楚国的区域分割成几大块。在西线,秦国趁机发动对楚国的进攻。楚国之所以会陷入如此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此前的外交失策。楚怀王先是轻信张仪的空头支票,贸然断绝与齐国的联盟。之后,在恢复与齐盟友关系后,又很快再次倒向秦国。楚国在处理与他国关系时反复无常,它反映的是楚国战略的摇摆不定。《孙子兵法》认为:“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对外交往应以我为主,借力打力,而楚怀王缺乏对他国的了解,最终陷入孤立状态,给楚国带来灾难。

对齐国而言,这场持续长达半年之久的战争,对本国国力造成相当大的消耗,这也是齐宣王催促匡章出战的重要原因之一。战后,联军接连攻占了楚国大片土地,但这片土地最终被韩、魏两国瓜分,齐国未能分一杯羹。其原因在于齐国与此地相隔遥远,难以进行直接控制。因此,齐国在相当程度上扮演了“为他人作嫁衣”的角色,空耗国力,收获不足。这也成为范雎日后劝说秦昭襄王“远交近攻”的一个重要反面案例。

在此战中置身事外的秦国,不仅很好保全了本国国力,还在战后趁机对楚国西线发动进攻,攻下新城(今河南省襄城县)等地,进一步扩张版图并打击了楚国。对比齐国消耗很大而得利有限,秦国显然以最小的代价谋取了最大的实惠,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

相关链接

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九计,指当多个对手陷入冲突和战争时,本方不贸然参与,而是采取观望态度,静待有利时机出现,以此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思想,即战必以利为目的,一定要慎用兵,戒轻战。隔岸观火之计,不等于站在旁边看热闹,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改“坐观”为“出击”,以取胜得利为目的。

历史上对隔岸观火多有运用。马陵之战中,齐国一直等到韩、魏两国拼杀到最后方才出兵;三国时期,曹魏坐视孙、刘两家夷陵决战,企图乘其弊而进行讨伐。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