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舍建筑古朴而清新,指挥员雕塑群像栩栩如生,一件件革命文物重焕光彩……初冬时节,笔者走进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追寻革命先辈的历史足迹,穿越历史时空、接受红色洗礼。
2015年以前,这里还是鄂西北一座偏僻冷清的纪念馆。在现任馆长顾世国的不懈努力下,仅用3年时间,将一个默默无闻的纪念馆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先后接待参观者180多万人次。
只为心中的梦想——
年过半百勇挑重担
九口堰村,因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师部曾驻扎在此,而远近闻名。为纪念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随州市于1982年建成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1984年10月,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为纪念馆亲笔题写“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匾额。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受各种因素影响,纪念馆因软硬件设施没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来参观的群众寥寥无几。
为焕发纪念馆的生机活力,2015年冬,上级决定遴选一名事业心强、能力素质突出的人担任馆长,把纪念馆打造成适合时代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市、区、镇三级考察选拔,决定任命龚店村党支部书记顾世国为该纪念馆馆长,并征求他的意见建议。
当时,顾世国是当地名人。他担任村支书15年来,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偏远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湖北省美丽宜居村”等荣誉。顾世国也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中国好人”,被司法部评为“模范人民调解员”,被湖北省表彰为“荆楚楷模”“优秀共产党员”。
“都50多岁的人了,还去管那个烂摊子”“你又不懂业务,何必还要从头再来”……顾世国在征求家人与朋友意见时,不光家人反对,村里100多名村民联名要他留下来,带领大家共同奔小康。
看着父老乡亲渴求的眼神,想着自己带领村“两委”制订乡村建设蓝图,有几个项目才刚刚启动……一时间,顾世国有些犯难。然而,当他看到纪念馆冷冷清清的样子,决心重拾儿时的梦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唯一的文化活动就是两月一次的放电影。顾世国十分喜欢看《地道战》《上甘岭》《侦察兵》等战争题材的影片,经常为了追看一部电影跟着放映队跨村。尤其是他听说电影《小花》改编自新四军第五师一名壮烈牺牲指挥员的故事时,更加为新四军官兵英勇抗日的精神所感染,长大参军报国的种子也因此埋在心里。
因父母都是盲人,家庭贫困,作为长子的顾世国,只能默默地扛起家中担子,最终未能参军。
“既然不能像革命前辈那样真正穿上军装,那就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红色基因、报效祖国。”顾世国经过几天的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毅然决定奔赴新岗位,把革命老区和新四军的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默默立下军令状——
打造红色精神高地
2015年12月25日,顾世国第一天走马上任。看着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破旧的馆舍,他心中五味杂陈。
“守护好精神血脉,传承好红色基因。”这一天,顾世国细细品读新四军第五师官兵战斗历程,深深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他站在馆前的新四军指挥员雕塑群像前,庄重的举起右拳立下军令状,“要像第五师官兵那样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决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彻底改变纪念馆落后的面貌。”
从此,顾世国带领纪念馆新老员工,在当年抗日战争的战场上,吹响了集结号。
立誓容易,做起来难。顾世国面临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筹集修缮资金。当时,纪念馆不仅没有一分钱的家底,还欠下不少外债。为了筹措资金,他一边找分管领导软磨硬泡,请求下拨经费;一边研究国家相关政策,联系老领导牵线搭桥,申请项目经费。最终,在上级支持下,他争取到国家“革命老区优先发展”项目资金。
“经费还不是面临的最大难题。”顾世国介绍说,最让人头疼的是纪念馆的土地产权纠纷问题。当初,建纪念馆占用部分周边村民菜园、房基地。因赔偿不到位,一些村民不肯做出让步。
为此,顾世国每天选择两三户村民做思想工作,围着火炉和大家谈心交心,从村民的角度,宣传修好纪念馆带来的好处。不久,村民的思想疙瘩逐渐解开。同时,他还说服家人,自掏腰包10余万元先期垫付赔偿款,圆满地解决了纪念馆土地产权纠纷问题。
有了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纪念馆修缮及扩建工程如期上马。首战告捷,顾世国对开展好下一步工作的信心更足了。
“打造红色线路,吸引参观群众。”经过反复勘测,顾世国决定从九口堰南侧山顶野战堑壕、经工事坑道、再到山脚下烈士纪念碑,修一条方便群众参观和车辆上下山的公路。为节省资金,他带领员工用麻绳和红布条做记号,一米一米地勘测。从初夏干到深秋,又从寒冬干到暮春,经过2年多时间,终于把这条“抗战之路”一步一步地修到了山顶。
“修这条盘山路,他换了5顶草帽,穿破了4双胶鞋,双手磨起了多层老茧,中途还累得住了3天医院,身体没彻底恢复就拔掉针头返回工地继续干,我送饭到医院却找不到人。”顾世国的妻子代春英回想起往事,仍泪眼汪汪。
为征集馆藏文物,顾世国一有时间就开着私家车四处寻找。几年来,他走遍浙江、江苏、上海、湖南、河南、山西等新四军第五师战斗过的地方,行程30万公里,征集到冲锋号、行军锅等文物2000多件。
2021年7月9日,在上海征集文物期间,顾世国胆囊结石再次复发。为了把有限资金用在征集文物上,他硬挺着回到随州才做手术。他告诉笔者:“有时疼得实在受不了,就吃几片止痛片坚持。”
“每次出差征集文物,馆长都选择最便宜的旅店,每天食宿开支不超过120元,有时住不起旅店就在车上将就一夜。”回忆往事,纪念馆会计付明荃说,“每次考察征集文物回来,人都瘦了一圈,纪念馆的同事都说顾馆长是‘拼命三郎’。”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在顾世国积极协调和推动下,纪念馆先后完成修缮和新建新四军第五师师部旧址、烈士纪念碑、抗大十分校、野战医院、边区建设银行、纪念园等十大工程。纪念馆占地面积拓展到6100平方米,馆藏文物增加到2000多件,并新增了文物陈展厅。2019年,该纪念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挥好教育功能——
带头讲好红色故事
“修缮维护革命旧址遗迹,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让后代不要忘记革命历史,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看着修缮一新的纪念馆,顾世国又开始新的规划蓝图。
为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宣讲队伍,针对纪念馆周边年轻村民从小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熟悉新四军战斗故事的实际,顾世国从村里遴选形象气质俱佳的6名年轻人担任纪念馆宣讲员。
宣讲队伍虽然壮大了,关键是要提高他们讲红色故事的能力。顾世国带头学习钻研馆史,经常利用晚上和双休日研读第五师战史,并跑遍周边省市县相关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先后查阅《李先念在随州》《随州抗战》《抗战家书》等书籍300多本,一年下来撰写、剪贴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资料。他还自费到河南信阳、安徽金寨、湖北红安、湖南韶山等红色纪念地参观取经。
“那几年,在家中几乎见不到父亲。”顾世国的女儿顾荣华告诉笔者,“只有到纪念馆才找得到他,有时甚至几个月都见不上一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顾世国的影响下,纪念馆工作人员也纷纷争做“优秀宣讲员”,深入学习新四军第五师的战斗历程,力求把每个红色故事讲得更加具体动听。
“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2019年10月,随州市曾都区委宣传部批准顾世国以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为宣传阵地,成立“顾世国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室”。
不负众望的顾世国,带领大家一起编写《展馆现场教学》《室外课堂授课》《乡村体验教学》等6本教材,集讲稿、课件、配唱、随州古乐说唱等形式多样的宣讲方式,特别是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劳动号子》《湖北大鼓》《随南山歌》等,受到参观群众好评。
“每次带学生来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研学,都是一次生动的思政教育课,而且比学校课堂的效果好得多。”曾都区洛阳镇张畈中心学校老师蔡艳华深有感触地说。
“这次研学不仅大开眼界,也受益匪浅,顾馆长用快板讲红色故事,一下就把我们吸引住了。”洛阳中学初二学生张磊激动地说,“听顾馆长声情并茂地讲新四军第五师官兵的战斗故事,让我懂得新中国是革命前辈用生命换来的,我一定要像革命前辈学习,长大后也要去报名参军、保家卫国!”
顾世国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室创办以来,顾世国带领工作人员每年要讲100多堂课,受众2万多人次。他们还走出纪念馆,送红色文化下乡村、进学校、到军营,受众达3万多人次。2017年以来,他连续五年被湖北省委讲师团授予“全省优秀百姓宣讲员”称号。
如今,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已成为随州地区一张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名片,辐射周边10多个市县(区),30多个乡镇中小学都把这里作为青少年学生研学活动的打卡地,每年接待游客和干部群众参观学习近60万人,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图①: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全景。
图②: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纪念碑。
图③:顾世国在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前以文艺形式传播红色故事。
图④:顾世国在新四军指挥员雕像前为游客讲红色故事。
图⑤: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主体建筑。
本版图片由胡晓奎、皮 娟提供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