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重要部署。社会各界真正关心退役军人、培育退役军人、用好退役军人,对助力强军兴军、激励有志青年参军报国意义重大。
文化氛围浓厚的老兵非遗工坊、蕴藏着收获与希望的乡村振兴产业基地、挥洒着汗水与热情的民兵训练场……各地把握时代脉搏、瞄准市场风向,开设各类技能培训班,为退役军人提供了就业创业的大舞台。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创办老兵非遗工坊
传承非遗启新程
■袁林 周明斌
前不久,在山东省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全市首个面向退役军人的“非遗传承实训基地”开放。核石老兵非遗工坊、墨客核雕老兵非遗工坊、静远堂老兵非遗工坊……该区5个由退役军人非遗技艺传承人担任培训讲师的老兵非遗工坊在此落户,一时间引发社会关注。
以该实训基地为依托,潍城区人武部联合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辖区职业培训学校,组织开办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班,以“转换身份再前进 传承非遗启新程”为主题,吸纳辖区内150余名退役军人参与。此举旨在引导退役军人弘扬家乡非遗文化、练就发展本领,积极投身家乡建设。
培训过程中,该区人武部邀请退役军人非遗技艺传承人王玉军、李杨等进行现场演示,分享学习非遗技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帮助退役军人迈好人生转折、工作转轨、事业转型的关键一步,激励退役军人将军旅生涯宝贵经历转化为传承非遗文化的强大动力。他们根据学历层次、专业特长、求职意向等情况,鼓励退役军人自主选择非遗技艺,分班次、分类别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各街道武装部部长、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现场答疑,助力退役、培训、就业无缝衔接。
笔者来到篆刻石拓主题的静远堂老兵非遗工坊,王玉军正在给十余名培训学员讲解识篆、刻篆、用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现场演示篆刻基本步骤。随后,王玉军以“感恩”为主题,让各位学员亲自“操刀”进行印章篆刻。一石一刀、一笔一划,学员神情专注,沉浸在篆刻的乐趣中。最后,王玉军从布局和笔法两方面对学员们的印章作品进行点评,在场学员受益颇多。自幼喜欢书法、绘画的王玉军,1981年应征入伍,在边境作战中英勇战斗,荣立三等功。退役后,他系统学习书画篆刻理论与技法,作品多次参加中外艺术家作品联展、全国及省市各级展览并获奖。谈及初衷,他坦言:“创办这个工坊,就是想着能更好地传承家乡的非遗文化,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为更多像我这样的老兵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我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跟着上了几回核雕课,感觉自己开始‘入门’了。我要坚持下去,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非遗技艺传承人。”潍城区于河街道退役老兵秦炳锋告诉笔者。如今,他已经成为墨客核雕老兵非遗工坊的一名实习生。
“面向退役军人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就是为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注入新的力量。”潍城区人武部政委王永利说。
据了解,近年来,潍城区每年举办不少于四期非遗公益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1500余名。越来越多有专长、有热忱的退役军人用手中的刀笔,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中奋发有为,再立新功。
广西精准培育兵支书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铺开乡间致富路
■刘德安
对接桑蚕企业、跑业务、筹资金、找项目……最近一段时间,在远离右江河谷的苗乡大山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蛇场乡同党村,兵支书颜庄忙得不可开交。
“两个月前参加了自治区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取到不少‘真经’,我现在准备把我们村的产业面向全区铺开。”颜庄介绍,蛇场乡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村民主要种植玉米。2021年1月,颜庄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借乡村振兴的东风,他带领群众在玉米地和石缝里种上桑树,大力发展桑蚕产业,让群众走上致富路。
“以前在村里埋头干,信息资源有限,产业发展容易陷入瓶颈。经过专项培训,与业内专家和兵支书们开展‘头脑风暴’,我们思路清晰了,做大村集体产业的办法也越来越多。”颜庄告诉笔者,上级组织的兵支书专项培训干货满满,眼界开阔很多。
“充分发挥兵支书带头作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必将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广西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长青说。目前,广西16411个村(社区)中,约1.03万名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退役军人村支书队伍已成为推动广西农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提升兵支书队伍软实力,近年来,广西发挥组织、民政、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联动作用,探索建立兵支书培育链条;依托党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线上线下教育平台,组织兵支书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有计划选派兵支书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参与产业发展等工作;探索出台就业创业、税收减免、住房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兵支书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
百色市乐业县甘田镇板洪村猕猴桃种植基地,兵支书胡昌念和村民们一大早就过来查看果树生长情况。如今的板洪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5700亩,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没想到,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现在‘长’出钱来啦。”村民黄宁感慨道。
桂林市漓江东岸,草坪回族乡草坪村,兵支书赵小发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组织村民利用竹筏,搭载游客欣赏漓江美景,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今年8月22日,由广西农业农村厅、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主办的广西高素质农民(退役军人村支书)培育试点工作正式启动,103名兵支书齐聚一堂,接受精准化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产业融合发展、农村基层党建、应急处突处置、退役军人服务站作用发挥、廉政教育等课程,采取专家授课、现场观摩等方式进行。
“精准化的培训,为我们退役军人村支书搭建了更好更高的展示平台,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玉林市博白县凤山镇峨嵋村兵支书李春燕发挥自身创业优势,带领村民发展西瓜芭乐、香蜜顺梨等果林产业近850亩,峨嵋村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果园村。
脚下有泥土,肩上有担当。在八桂大地上,越来越多退役军人立足家乡热土,不忘军人本色,以敢打硬仗的决心、敢打必胜的血性,奋斗在阡陌纵横的乡村田野。
安徽省蒙城县为退役军人培训新技能
紧跟当下新业态
■位启林 郁清
“前方500米处出现可疑情况,1号操作手迅速派出无人机向目标靠近,展开侦察。”10月中旬,安徽省蒙城县民兵训练场,指挥员一声令下,无人机操作手陆帅操控一架无人机迅速升空至指定位置,将一组组图像反馈给指挥员。
“在部队服役期间,我就对无人机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县里组织的技能培训,对我来说很解渴。”2021年退役后,陆帅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设的无人机课目培训中成绩优异,获得结业证书。经县人武部考核,陆帅加入无人机民兵侦察分队,担任1号操作手及教练员。在上半年民兵军事训练考核中,他因成绩突出受到表彰。
有相似经历的还有退役士兵古强。2021年12月从陆军某部退役后,他报名参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汽车维修职业技能培训,后顺利入职该县一家维修厂。2022年民兵整组期间,他被编入漆园街道车辆(工程机械)维修排。2022年7月,因表现优异,古强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要为退役军人提供多样化的技能培训。”蒙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侯亚楠介绍,为提升退役军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去年以来,蒙城县在广泛征求自主就业退役军人意见建议基础上,改变以往以汽车驾驶、电路维修等传统项目为主的培训模式,开展以无人机培训、电脑操作应用、汽车维修等与就业创业市场需求接轨的新兴技术培训,受到退役军人欢迎。“无人机作为新型信息侦察装备,对于民兵分队遂行任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的新兴技术培训,正好可以补一下这方面的短板。”蒙城县人武部军事科参谋于永军告诉笔者。
为提升培训质量,今年6月底,蒙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导师”选聘活动。按照单位同意、个人自愿、优中选优的原则,从全县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创业辅助领域人员群体中,遴选28名就业创业导师,对有需求的退役军人进行系统性和专业性技能培训。根据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和就业保障等条件,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与优质培训机构合作,签订廉政责任书及质量进度管控责任书,确保培训与就业有效衔接。
正值种麦时节,蒙城县许疃镇尉迟寺村,退役军人李英栋操控无人机缓缓升空,不到1分钟,一袋80斤的化肥均匀播撒到田地里。李英栋告诉笔者,刚退役返乡时,他有点迷茫。得知县里开办退役军人技能培训班,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结业后,李英栋通过政府补贴和家人支持购置一台植保无人机,加入一家农民合作社,参与到无人机植保作业中。不到半年,他不仅收回了购置成本,也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
此外,蒙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利用亳州公共招聘网、就业创业服务月、直播招聘会等契机,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平台。截至目前,该县共组织各类招聘活动20余场,提供就业单位116个,达成就业意向344人,为退役军人办理创业担保贷款共计195万余元。
图①:广西灵山县灵城街道白水社区兵支书卢业明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白水社区农业生态园采摘皇帝柑。劳 园摄
图②:非遗技艺传承人、退役军人王玉军正在进行篆刻。李金星摄
图③:广西苍梧县京南镇高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严超宗(右)帮村民采摘荔枝。廖 伟摄
图④:安徽省蒙城县民兵正在进行无人机训练前准备。郁 清摄
图⑤:安徽省蒙城县许疃镇科技助农无人机播撒化肥。李英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