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齐伐燕之战


■于涌泉

燕王职戈是1967年出土于辽宁省北票市东官营子的一件铜戈,今藏辽宁省博物馆。戈胡上有铭文“郾王职作御司马”7个字。从铭文看,这是燕王职命人打造的兵器。很多学者据此认为该戈一定程度上证明燕王职就是文献中记载的燕昭王。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大举兴兵讨伐燕国,短时间内迅速灭燕并占其国。在燕国军民的反抗和其他诸侯国的压力下,齐国被迫撤军。此战,影响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雄的战略格局,对国家的战略选择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齐伐燕国

公元前316年,燕王哙效法尧舜,将王位禅位于相国子之。随着子之和太子平矛盾的不断激化,太子平令将军市被攻打子之,不胜。之后,市被反攻太子平。这导致燕国内乱达数月之久,死伤数万人。

齐宣王听说燕国大乱,便派匡章率领“五都之兵”,以讨伐子之匡扶正义的旗号进攻燕国。燕国兵无斗志,出现“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情况。于是,齐军在50日内便占领燕国都城,子之、燕王哙等人相继被杀。

占领燕国的齐军烧杀抢掠、军纪败坏,引起燕国百姓的强烈反抗。赵、魏、韩、楚、秦等国也震惊于齐国势力的扩张,反对齐国吞并燕国,纷纷谋划救燕伐齐。齐宣王被迫下令从燕国撤军。赵国赵武灵王派兵护送在韩国的燕王哙庶子公子职回到燕国继承王位,即燕昭王。燕昭王不忘齐国灭国之耻,即位后励精图治,招揽贤才,以图复仇。燕国最终在30余年后打败齐国,令齐国险些灭亡。

力有不逮

齐军在占据燕国后,主将匡章未能有效管束将士,纵容他们肆意掳掠,引起燕国百姓的强烈反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失去人和是齐军占领燕国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兵家历来强调军纪的作用,除了确保军队上下行动一致、命令贯彻执行外,争取人和也是重要目的。《孙膑兵法》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齐军的做法不仅令此战无果而终,更使其与燕国结下深仇,为日后的五国伐齐埋下伏笔。

齐军失去燕国民心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此战先胜后败,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齐国此时力有不逮,尚不足以直接吞并燕国,也无力应对其他诸侯国的干涉。马陵之战后,齐国崛起,但并未与其他大国拉开明显的实力差距;另一方面,齐国趁机伐燕背后的野心,令其他诸侯国对齐国充满警惕。在这种情况下,齐国的行动本应格外谨慎,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孙子兵法》有云:“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真正强大的军队进攻大国时,不会留给敌国时间和机会去调动民众和集结军队进行反抗;向敌人施以兵威,令其盟国不能与之配合策应。因此,当一个国家实力足够强大时,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能施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战国后期各诸侯国合纵攻秦未果,便是这一点的有力证明。

此时的齐国明显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优势,因此需遵循“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原则。齐宣王就此问题请教孟子时,孟子指出,在“天下固畏齐之强”的情况下,吞并燕国将招致“动天下之兵”的结果,建议“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最后,齐军的结局一如孟子所料。

蓄锐养威

齐伐燕之战的结果表明,在实力尚不充足之时,应采取稳健的战略,追求相对有限的战略目标,切忌战略冒进。在这方面,秦灭蜀之战便提供了一个经典的正面案例。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内部就下一步的战略方向展开了一场有名的辩论。张仪主张直接攻打韩国,打开通往中原的道路。之后趁机挟持周王室以号令天下,并进攻楚、魏以掠夺土地,这便可以建立秦国的“王业”。但司马错不赞成张仪的看法,他认为秦国此时还不够强大,贸然进军中原很可能引起诸侯的联合反制,给自身带来危险。而巴蜀地处偏僻,吞并难度小且不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忌恨。最终,秦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意见,吞并巴蜀,此后,李冰在巴蜀地区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由此可见,强国崛起过程中的战略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能否真正崛起。羽翼尚未丰满时,最理性的做法便是在积蓄力量的同时韬光养晦,避免过早地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尽可能延后敌对联盟出现的时间,直到自己有充足的实力加以应对。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势力风起云涌,在这种情况下,朱升建议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这对于朱元璋最后击败群雄建立明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孙子兵法》强调应“先胜而后求战”而非“先战而后求胜”,并且要做到“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其根本原因便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开战,以及怎样开战能够最大化地为自身争取利益。齐宣王曾向孟子承认自己“有大欲”,即“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此时,齐国并没有压服列强的实力,应追求有限的战略目标,以缓图之,而非多线出击、四面树敌。孟子警告齐宣王四处用兵可能有“以一敌八”的结果,但齐国并未听取诤言,最终招致后来五国伐齐的灭顶之灾。

相关链接

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最早出自《旧唐书》,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在战略上,体现为隐藏自己的真正实力,是《孙子兵法》中“伐交”思想的具体运用,即避免其他势力形成针对我方的敌对联盟,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为自身崛起尽可能争取时间。但这一战略的运用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如对手认知失调,博弈环境复杂使得对手无暇他顾等。战国时期的秦国、元朝末年的朱元璋在统一天下过程中都采用了韬光养晦的战略。而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战国时期的魏国与齐国,皆因不注意隐藏实力而崛起失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