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河北省邢台军分区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红色产业 回报老区人民


■刘立国 孙 宁 杜柏松

起伏的群山、静谧的湖泊、古朴的村庄、潺潺的溪流、层叠的农田……初冬的阳光洒在邢襄大地,暖意融融。

“抗大的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每逢节假日,一些周边市区的游客,自驾来到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抗大陈列馆参观游览。参观完红色展馆,不少游客来到当地的农家民宿用餐休息,离开前还会带些当地的特色农产品。

“来村里体验红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不仅让游客潜移默化接受国防教育,还直接拉动了村民收入。”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欣慰地告诉笔者,这几年,在军地合力帮扶下,抗大总校校部所在的前南峪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冬日里,邢襄大地喜讯频传:在董振堂烈士故乡、新河县西李家庄村,“军民共建温室大棚”反季蔬菜长势喜人;在抗战时期朱德同志故居所在地、邢台市内丘县黄岔村,当地特色农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乡村振兴好政策,为这些红色村庄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邢台是一片红色沃土,辖区近80%的县(区)是革命老区,在册革命烈士2万余人。脱贫攻坚期间,邢台军分区助力10个贫困村、5000余名群众脱贫摘帽。如今,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如何让乡亲们生活更幸福,是该军分区党委一直思考的问题。

考虑到辖区丰富的红色资源,邢台军分区决定指导帮扶村大力发展红色产业。5月下旬,该军分区在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旧址和董振堂、杨春增、张仲毅等英雄故乡,遴选5个红色底蕴深厚的村庄作为帮扶试点村,指导帮助各村结合当地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

在董振堂将军的故乡新河县西李家庄村,村民手工编织的老粗布成为热销品。“咔嗒”“咔嗒”……织布机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梭子在一双双巧手中来回飞舞,不一会,棉线就被编织成手工老粗布,前来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

手工老粗布、黄金小米、红薯粉条,西李家庄村的特色农产品如今有了一个共同品牌——“将军情”。在邢台军分区帮扶下,一家一户零散生产的模式逐渐被产业园、专业合作社取代。尤其是这几年,更是搭乘网络快车,借助电商平台推广,使得来自英雄故里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红日西斜,薄暮沉沉。晚饭过后,在八路军129师挺进支队东进抗日驻地旧址、隆尧县东庄头村,村民们拿起书本,有说有笑地结伴走进村寨夜校。台上,人武部请来的农业专家,讲政策、教技术;台下,村民听得聚精会神。“在夜校,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长了见识,日子越过越有劲头。”2021年11月以来,夜校平均每隔半个月开讲一次。目前,东庄头村已有600余名村民经过培训,发展起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户均增收超过1.4万元。

如今,在军地共同努力下,5个帮扶村面貌一新,村民口袋鼓了、日子甜了、笑脸多了。该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张志国坚定地说:“我们要牢记革命老区恩情,坚持军地合力军民同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上图:抗大陈列馆依山而建,游客络绎不绝。刘立国提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