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金一南说:“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壮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在这收获的金秋时节,我们迎来又一个烈士纪念日。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怀念那些“播种,但不参加收获”的英雄烈士。
我部官兵有幸多次执行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任务,对志愿军英烈的事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内心被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伟大精神深深震撼。70多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一道,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甚至敢于“空中拼刺刀”。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
小葬于墓,大葬于心。执行仪式任务中,迎回的每一位英灵、听到的每一段英雄故事、瞻仰的每一方纪念碑,都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都是照耀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如果说高标准完成迎回安葬仪式任务,让忠魂安息,是上篇文章,那么继承发扬英烈精神,让后浪奔涌,则是我们要做好的下篇文章。
继承发扬英烈精神,首先要讲好英烈故事。英烈逝去,他们不朽精神、英雄故事,被后人口口相传。这些故事,讲述着血与火的战斗历程,展示着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的坚定信念。从传播学角度看,故事带给人们的是形象化、情节化的记忆,比单纯道理更让人记得住、记得牢。
应通过课堂教育、书刊阅读、演讲比赛、板报评比等途径,讲好志愿军英烈乃至各个时期我军英雄模范的故事,让英烈精神可感悟、被传颂,使官兵在听故事、品故事、评故事中树立学习榜样、提升思想境界、积蓄向上力量。
继承发扬英烈精神,就要有英烈身上那股敢打必胜的拼劲。英雄烈士身上有一个鲜明的特征,这就是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松骨峰阻击战中,王金传等勇士子弹打光了,就和敌人抱在一起,与敌同归于尽。激战后,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的抱着敌人的头,有的掐着敌人脖子,有的咬着敌人耳朵……他们一个连歼灭300多个敌人,坚持等到部队主力的到来,最终保住了阵地。在我军历史上,像这样靠着战斗精神战胜强敌的战例不胜枚举。
现代战争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智能化特征日益显现,但战争“流血的政治”这一本质没有变,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规律没有变,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带来的摧毁和震撼超过以往任何战争形式,对军人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心理的考验更为严峻。过去,我们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
要以英雄烈士为榜样,大力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使每名官兵在灵魂上“补钙”、本事上“升级”、血性上“淬火”,确保关键时刻一声令下,能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作者单位:北部战区陆军某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