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承载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第9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全国各地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缅怀英雄先烈,弘扬英烈精神。今天,让我们走近3位默默守护英烈的普通人,聆听他们在平凡中的坚守故事。
吉林省珲春市退役军人刘国信义务守护烈士陵园43载
“把烈士精神传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
■赵文彬 孙有权
进入9月,阵阵秋风为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珲春市英安镇大荒沟村带来一丝寒意。每天一大早,刘国信都会赶往十三烈士陵园,清扫落叶、擦拭墓碑。
刘国信今年69岁,是一名退役军人。小时候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刘国信,入伍后随部队参加了海城地震、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工作。
1979年,退役回乡的刘国信担任大荒沟村党支部书记。从这一年开始,他义务守护烈士陵园。
刘国信守护的那段历史,发生在一个秋天。“1938年农历8月17日,当地抗日游击队参加一场战斗后返回大荒沟村休整。因叛徒告密,日军夜晚偷袭,13位队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英雄的遗体就地掩埋、合葬于此。1958年,地方党委、政府将烈士遗骸整理后重新安葬,分别立碑。”刘国信边讲边擦拭一块只写着“郎某某”的墓碑。“这位不到20岁的小战士牺牲前住在汪清罗子沟新屯,只知道他姓郎,不知道具体叫什么。13位烈士都没有后代。岁月有风,英雄无名。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英雄。”刘国信说。
“为了纪念13位烈士,陵园的台阶设计为13级,园内的烈士纪念碑有13米高。”每当国家出台有关褒扬烈士的政策,刘国信就会到墓前“汇报”。忙完手头的活,他还会和烈士们“说说话”,告诉烈士们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2004年,珲春市决定在大荒沟抗战遗址修建纪念设施。刘国信积极查阅历史资料,协助有关部门完善13位烈士资料。2017年7月,珲春市党史展览馆正式投入使用。偏僻的大荒沟村成为党史教育基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刘国信主动申请,担任义务讲解员。只要有人来参观,不管多忙,他都会赶到党史展览馆义务讲解。
“冬天扫雪,夏天除草,秋天扫落叶。我们两口子一天干不完干两天,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除了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大部分日子里,陵园只有刘国信一个人。忙不过来时,他就动员老伴崔爱凤来帮忙。
刘国信见不得陵园荒芜。“由于早些年陵园负担不起除草剂的费用,我老伴就叫来她的‘姐们儿’,用手拔砖缝里的草。现在有了割灌机,方便多了。”谈起烈士陵园管理,刘国信有说不完的话。
刘国信的儿女在山东威海定居。他们想把父母接过去享享清福,可老两口不同意。崔爱凤说:“犟老头认死理,说如果组织通知他不用他干了,他二话不说就回去。咱们支持他的工作吧,他的心在陵园。”
以前,有人对刘国信的行为不理解,现在大家都很钦佩他。在刘国信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到烈士陵园的保护和宣传中来。
一转眼,刘国信义务守护烈士陵园43载。他说:“有人问我图啥?我觉得到了这个岁数,还能为党工作,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把13名烈士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湖南省吉首市河溪镇老民兵张仁望守护烈士公墓24载
“能为革命先烈守墓看园,这辈子值了”
■周 刚
临近第9个烈士纪念日,湖南省吉首市河溪镇麻扎渔梁烈士公墓守墓人张仁望格外忙碌。每天除了打扫公墓,他还要为前来祭奠的人们讲解英烈事迹。
长眠于麻扎渔梁烈士公墓的是解放军原第47军139师416团3连的24名烈士。1950年3月,3连24名战士在护送盐船队时,遭土匪伏击,与匪激战中不幸光荣牺牲。张仁望从小听老辈人讲述战争故事长大,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
1981年7月,为了纪念英烈,原吉首县人民政府在麻扎渔梁修建烈士公墓。时任村民兵营长的张仁望带领村基干民兵,收集烈士遗骨、运砖推土,并从半山腰移来松树种在墓地周围。
也就是这一年,张仁望结识了当时的守墓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向明德老人。老人身上特有的军人气质和战斗经历深深吸引着张仁望。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到烈士公墓,帮老人挑水,同老人一起除草、扫地、打理墓园。“向老做事带着军人的严谨,墓园在他的打理下干净整洁……”张仁望回忆起向明德老人,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1998年3月,守墓30多年的向明德老人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回到老家休养。烈士墓不可一日无人看护,张仁望义无反顾地挑起这副担子,并郑重承诺:“我要把墓地当成自己的家。”
刚开始,张仁望的妻子不支持他去守墓。因为家里的3个孩子要吃饭、上学,父母年老体弱需要照顾,妻子担心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张仁望劝妻子:“烈士是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牺牲的。我是民兵营长,有责任这么做。”
张仁望家距烈士公墓3公里,中间隔着一条河。为方便守护墓园,他打起铺盖搬到墓园内的简陋住房。每天,除了看护墓园,他还要撑船过河,回家打理庄稼,晚上再回到墓园看护。遇到重要节日,他就整天守在墓园。后来,妻子为了照顾他的起居,也搬了过来。从此,不管是打理墓园还是回家种田,张仁望身边多了一个瘦小身影。张仁望说:“想想那些牺牲的烈士,受多大的罪,吃多大的苦,我都觉得没什么。能为革命先烈守墓看园,这辈子值了。”
为了还原英烈事迹,张仁望多次到镇政府、市文化局和档案馆查找史料,找村里长辈求证。得知泸溪县潭溪镇扯旗村有一位老人是当时的运盐船工,张仁望专程跑到老人家里请教。经过不懈努力,他将烈士的事迹编成整套资料,生动记录了当时的战斗情景。2008年,麻扎渔梁烈士公墓被确定为吉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吉首市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对象。
除了绿化墓地、清扫枯叶杂物,张仁望还积极宣讲烈士英勇作战的事迹。20多年来,他为当地党政机关、学校师生和部队官兵作事迹报告200多次。附近学校一名初二学生,调皮不爱读书,令老师很头疼。一次,这名学生来墓园,张仁望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和革命先烈浴血战斗的故事。这名学生深受触动,回去后专心学习。如今,这名学生已参加工作,经常来看望张仁望,感谢他当初的教诲。
贵州省盘州市退役军人胡书胜义务守护烈士陵园30载
“守护好‘老战友’,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焦 燕
9月26日,胡书胜早早来到贵州省盘州市杨松烈士陵园,擦拭墓碑、清扫落叶,把烈士陵园打扫得干净整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日子,胡书胜整整过了30年。
胡书胜是一名退役军人,1979年入伍,参加了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在那场战争中,他的很多战友牺牲了,这成了胡书胜心里永远的痛和怀念。1992年,杨松烈士陵园建成后,胡书胜主动申请守护陵园。
“和平安宁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记住他们、缅怀他们、守护他们是我应该做的事。”胡书胜说。
杨松烈士陵园位于盘州市旧营乡杨松村,集中安葬着原盘县杨松、白块两场战斗中牺牲的26名解放军战士。
走进陵园,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的纪念碑庄严矗立,四周松柏苍翠。这些树木是胡书胜亲手种下的。20多年来,它们陪伴着胡书胜一起守护长眠于此的英烈。
1949年12月10日,国民党89军272师师长余启佑奉命率部起义。为保障起义部队粮食供应,驻扎在这里的解放军原第17军49师145团抽调1营副营长刘光亮、2营副教导员胡松、副营长刘贵生等骨干组成征粮队,前往杨松等地征集粮食。
1950年3月11日,余启佑叛变为匪。3月12日,余启佑指使杨松地霸金文廷、金先鸿包围解放军征粮队。征粮队迅速部署战斗,以原杨松乡公所和另一院子为据点,与叛匪展开激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战斗持续到13日,征粮队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胡书胜从父亲口中得知,解放盘县时有3名解放军战士藏在他们家里,后来不幸被土匪发现英勇就义,让他觉得自己与这些烈士离得很近。
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胡书胜亲眼目睹了战友的生离死别。因此,他把对牺牲战友的情感倾注在杨松烈士陵园。他说:“守护好这些‘老战友’,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2018年,山东籍烈士王建军的亲人辗转来到杨松烈士陵园,寻找牺牲在此的亲人。胡书胜帮助他们找到陵墓并满足了王建军亲人的请求。此后每年清明节,按照山东当地风俗,胡书胜都要代替王建军亲人前来祭奠。这些年来,有烈士的后代、亲人前来寻找烈士墓地或祭拜,胡书胜总是积极联系、热心帮助。
时光匆匆,当年种下的树苗已长成大树。从而立之年走向花甲之年,胡书胜默默而又坚定地守护着烈士陵园,用实际行动纪念英雄。如今,62岁的胡书胜头发白了,背也驼了,腿因早年受伤至今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但他表示,“我会一直守护好烈士陵园,哪天守不动了,会嘱咐我的儿子、孙子,让他们接力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