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色热土唱响鱼水欢歌

——江西省赣州市扎实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纪实


■刘宗炎 付 艳 本报记者 郭冬明

鱼水情深同大海,军民义重若长城。

江西赣州,是一方红色热土。这里是苏区精神的孕育和形成地,也是长征精神的发源地。战争年代,母送子、妻送郎、父子争相上战场的拥军支前故事催人泪下;和平时期,赣州军民赓续红色血脉,携手共画军政军民团结同心圆,让双拥之花在红土地上竞相绽放。

金秋九月,记者走进赣州,聆听赣南苏区的鱼水欢歌。

传承拥军传统,谱好“红色调”

大型吊机起吊钢管,工人们有条不紊地铺设钢栈……连日来,江西省于都县的雩都河大桥建设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这座跨河大桥的修建,给长征源头的红色小城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支援红军渡河,于都人民搬出自家床板、门板搭桥。”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钟敏告诉记者,当年的“门板桥”已作为文物,被珍藏在纪念馆。于都河水依然静静流淌,于都河畔早已不是旧时模样。新中国成立以来,于都县先后建起于河大桥、长征大桥、红军大桥、渡江大桥,加上如今在建的雩都河大桥,共5座跨河大桥。5座跨河大桥见证了赣南苏区军政军民关系的发展历程,诉说着绵延不断的军民鱼水深情。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路”和“桥”的故事还在延续。赣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将赓续红色基因、争当红军传人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积极兴建红色教育基地、红军子弟小学,解决红军后代读书难题,拥军形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赣州中学专设招收革命先烈、红军后代入学的“红军班”,迄今已招收1100余名学生。据统计,该市每年约有800名副科级干部与“红军班”学员结成帮扶对子,已惠及红军后代贫困学子5718人次。

兴国县充分发挥当地红色资源优势,把红军精神融入教材、课堂、日常实践、文化建设中,投资兴建红军子弟小学,用红军精神铸魂育人。

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这片革命热土拥有众多弥足珍贵的纪念设施、史料文物等红色印记,每个县区都有红色故事,都能找到革命遗址。近年来,赣州军地合力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创新抢救保护方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下大力气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走一段长征步道,吃一碗红米饭南瓜汤”成为当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保留项目。

5月7日,宁都县水西村一处农家小院里,喧天的锣鼓声吸引众多前来道喜的乡亲。身披红色绶带的海军某部飞行员黄福龙的父亲黄作银从宁都县人武部政委房国际的手中接过慰问金。接着,他被大伙儿簇拥着走进客厅,和军地领导一道将装裱一新的立功喜报挂在客厅墙上。邻里乡亲纷纷鼓掌祝贺,小院热闹得像过年一般。

“在赣州,军地联合敲锣打鼓上门悬挂光荣牌、送喜报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不仅营造了崇军尚武的浓厚氛围,还把对军人职业的尊崇感落到实处。”赣州军分区领导介绍,近3年来,赣州市各级敲锣打鼓为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送喜报650余份,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悬挂光荣牌18.7万余块。

浓厚的爱国拥军氛围,激发了这片热土适龄青年的崇军尚武热情,众多适龄青年把参军报国作为人生志向。连续多年来,赣州市18个县(市、区)兵员征集质量均位居江西省前列。

办实事暖兵心,奏响“最强音”

“服务练兵备战,就是要满腔热忱为官兵办实事,真心实意为部队解难题。”“八一”前夕召开的市委议军会上,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赣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吴忠琼的一番话情真意切,掷地有声。

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政治责任,想方设法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

2019年,赣州市成立拥军支前军地协调小组,每年年初结合民兵整组,在市、县调整编组20支拥军支前队伍,主动对接驻军部队需求,积极配合跟进做好驻军部队执勤、训练和演习中的保障工作,做到部队驻训到哪里,党委政府就把关怀和赣南人民的支持送到哪里,形成部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的生动局面。

“没想到,政府给我们安置这么好的岗位。”回想通过“岗位安置直通车”成功选岗的经历,从作战部队主官岗位转业的丁光寒难掩激动。

“落实优抚政策、安置好退役军人,是稳军心、固国防、促发展的重要举措。”赣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介绍,该市按照党政机关和相关事业单位接收安置军转干部的比例、数量均不低于往年的要求,积极探索推广“双向选择”和“岗位安置直通车”式安置方式,创新军转干部安置办法。

家门连着营门,军属牵动军心。2021年11月,经过市双拥办积极协调,驻军某部军官熊启涛的妻子被安置到离家不远的学校工作。去年年底以来,178名官兵面临的各类难题均都得到妥善解决。与此同时,赣州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惠军文件,帮助解决军人军属维权、军人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受到军人军属好评。

如今,“事关部队练兵备战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已成为赣州市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市县两级每年将双拥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递增。”赣州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逸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国防动员质效和备战打仗能力,过去几年,他们先后投入资金为军分区和18个县(市、区)人武部配齐移动指挥平台,为驻军某部提供1000亩军事用地。

不忘初心使命,续写“为民谱”

今年入汛以来,赣州境内普降大雨,赣县、崇义、龙南、瑞金、会昌等多个县(市、区)发生险情。

灾情就是命令。驻军官兵闻令即动,奔赴受灾最严重的赣县红星村展开救援。面对滔滔洪水,官兵们经过8个小时的连续作战,营救群众156人,转移各类受灾物资300余件。“人民子弟兵在我们老百姓心中是靠山,是压舱石,是我们的定海神针。”抗洪救灾现场,受灾群众的话语道出赣南百姓的心声。

“当年为什么那么多人跟着红军走?就是因为相信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采访时,这是老区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战争年代,赣南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人民子弟兵,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的恩情,要竭尽所能反哺第二故乡。”赣州军分区政委陈李忠告诉记者,对于赣南百姓来说,2020年4月2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赣州军分区结对帮扶的19个贫困村、1087户4174人全部脱贫“摘帽”。

作为连接军地的桥梁,过去的几年间,为帮助村民致富,赣州军分区先后直接投入经费477万元,协调经费1370万元,出动官兵、职工、文职人员和广大民兵6000余人次。

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近年来,驻军部队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医疗助民、国防教育等工作,回报老区人民。

赣州军分区师团两级援建帮扶19所学校;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与市税务局结成共建对子,联合开展国防专题实践活动,组织全市1000多名税务干部进行国防专题培训;两年来,驻军部队累计为共建点捐资465.6万余元,整治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株2万余株,无偿献血20多万毫升,救助失学儿童50余名……

军民同心,强国强军。赣州市领导表示:“全市军民将不忘厚重红色历史,续写新时代鱼水新篇,用足政策、用足智慧,大力推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合力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

图①: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长征源红军小学合唱团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演唱红色歌曲。肖力民摄

图②:定南县军地领导为长富村立功军人家庭送喜报。詹继成摄

图③:会昌县人武部组织民兵、退役军人抗洪救灾。赖地长生摄

图④:赣州市退役军人招聘会现场。李 超摄

图⑤:赣州军分区召开民兵整组工作推进会。刘宗炎摄

图⑥:兴国县官田村全景。李 超摄

制图: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