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总量正以几何级数增长。随着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加快,人类近30年所取得的科技文化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多。学习是工作之基、能力之源、进步之梯,学习力就是竞争力发展力战斗力。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学问,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学习要懂取舍。如今,知识面越来越宽泛,知识量越来越大,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需要学会抓重点,否则就可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学而无获。为此,首先要明确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动力。为什么有的人学习很努力,效果却不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目标不明。当前,我们既要主动看齐学理论、紧跟形势学知识、着眼任务学本领,又要紧贴本职岗位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做到立身必学、打好基础,急用先学、突出需求,弱项补学、解决紧缺。学海无涯,只有锚定自己的专业领域,紧盯专业前沿知识,往深里学、往深里钻,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干出一番事业来。
学习要勤思问。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需要贯通,学与思相辅相成,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只有学思结合、悟其理而敏于思,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活起来,为我所有、为我所用。英国作家波尔克指出:“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爱因斯坦在谈到获得成功的体会时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才成为科学家。”学习还要敢于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论语·公冶长》有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然而,有的人对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常常掩饰而过。人无完人,谁都不可能生而知之。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还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我们应养成勤学好问、有疑必问的好习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有学有问,兼收并蓄,才有可能站到巨人肩膀上,拥有更多的知识。
学习要戒浮躁。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习主席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告诫:“浮躁祸国殃民,贻害无穷,必须戒此顽疾。”何谓浮躁?性情不定曰浮,性子急切曰躁。浮躁是一种不够理智的情绪,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还是一种不够良好的精神面貌。浮躁是学习的天敌。一旦沾染浮躁劣习,学习就难以深入下去。浮躁的人,学习心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总是想通过学习一鸣惊人;学习不静心,安不下神来,只想立竿见影;学习不用心,不肯下苦功、勤思问,热衷于走捷径;学习不专心,手里拿着书,却心不在焉;学习没恒心,一学就累、见难就退。司马迁为著《史记》忍辱负重,发愤治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才成一家之言。当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风度的时候,气就顺了,心就静了,学习就好了。
学习要淡名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一个人过分追逐名利、盲目攀比,就容易造成心理失衡,甚至是心理障碍,何谈静下心来学习。学习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事业之根。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淡泊名利,少点功利之心,做到与世无争,才能用心学习思考。当然,有些功利性学习也是理所当然的、必要的,但只能局限于某些方面,比如应对晋职、调级考试等。如果学习不为武装只为包装,那就会越学越走样、越学越变味,有百害而无一利。柳宗元说,“事事勿为名利驱”。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很难在短时间内衡量成效。为此,必须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能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是对每个人德行和修为的考验。若想真正拥有知识、做精神上的富有者,就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对待学习、诚心热爱学习、努力刻苦学习,把名利看淡一些,通过学习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