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边关纪行


■徐嘉馨

以云为经,以水作纬。在西藏,一切词汇都不足以抒写自然的大美;在西藏,每双眼睛都注视着英雄的丰伟。

72年前,18军官兵从四川乐山出发,向着雅安、康定、甘孜方向,踏上进军西藏的征途。他们爬雪山、过草地、踏冰河,攀援跋涉,艰苦卓绝,最终实现了“将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的誓言。我们此行采风,帧帧足迹,行在苍穹,亦是翻阅沉厚的历史章句,抵达辽阔的精神高峰。

一路南去,卓木拉日雪山丰饶多情,多庆错宛如一面明镜,旖旎天地之间,竟令人忘记何处是水,何处人间。车窗外,粼粼日光抚照远处的雪峰,壮阔满目。逐渐,一片冰洁的白换作了苍翠新鲜的绿。经过数座无言的雪山、宁静的湖泊,我们已来到“西藏小江南”——亚东。

从卫星地图上看,亚东被夹在两岸雪山的角峰中,形成一片翠绿的沟谷。发源于冰川之上的康布曲,自北向南淌过丘壑,车行之处,只见波翻浪滚,好似翡翠流动,在山石间放歌。某边防团下辖的各连队哨所,如星辰般洒向雪域高原。该团驻守区域海拔差异大,分布着宽谷草甸、峡谷密林和风雪垭口各色风景,气温最高29℃,最低-30℃。每年10月到翌年5月,大雪封山,行路困难。我们到来的时节,是高原的暖季。因此,与我们同来的,还有前来探亲的军嫂们。训练场边,常能看见蹒跚学步的军娃,闪着黑亮的眼,用好奇的目光打量正在训练的爸爸。

团部位于山沟内,多雾多雨。晨起推开窗扉,远山已缠绕了雪白“腰带”,披挂朦胧“白纱”。到了正午,日头高悬,阳光直射。入夜又湿冷难耐,寒风瑟瑟。尽管地处高原,战士们没有丝毫懈怠体能训练。清晨,阳光还没穿透云层,一声声口号就震入耳膜。晨间的跑操和“倒功”,午间的战术攀援,晚间的单杠引体向上,一项不落,个个像样,还在“雪域之巅”创破纪录活动中获得团体第一。今年刚入伍的侦察连新兵们,瘦瘦高高,身手敏捷,眨眼间就爬完了3层楼高的攀援杆,如捉云探月的猴儿般灵巧。赵海明是侦察连的老兵,他说:“我们刚驻训回来,你看那些圆木,就是为了训练搬运的。”我向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在依山而建的石墙下,躺着一根根粗实的圆木,年轮斑驳,与墙上的青苔辉映,仿佛有历史回声。驻训场上,战士们还有一项训练课目,叫“冲山口”。说到这儿,老兵们凝视远方,指着那片片白云告诉我,冲上山那一刻,奔跑在祖国的高山之间,抬头就是天,低眉就是云,真是军旅生涯的难忘镜头。

乃堆拉哨所,海拔4300多米,意为“风雪最大的地方”。自1965年哨所建立以来,一代代官兵如同钢钉,在雪域高原牢牢守住了祖国的西大门。这里每年200多天大雾、4个多月大雪,就像一副对联“冬住水晶宫,夏住水帘洞”,横批则是“乐在其中”。现在,“水帘洞”“水晶宫”已被阵地图书室、军营唱吧、健身区、台球角等取而代之。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但先辈们扎根边疆、以苦为乐的情怀,陪伴着一茬又一茬新兵。

在詹娘舍哨所,听老兵们讲,从前一到冬季,要从山脚下把蔬菜、鸡蛋等食品扛到山上,人人负重达60斤。遇到大块的冻肉,就用背包绳捆住拖拽,每趟至少六七个小时。一幅幅老照片里,官兵们戴着墨镜、背着菜篮,行走在白茫茫雪野之上。现在,官兵能用“雪域配送”APP自助下单点菜,鸡鸭鱼肉、新鲜蔬果都能配送。从前,哨所不通电网,没有信号,到了大雪封山季,战友们只能把聊过百遍的话题再唠一遍,当真是“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自从网络信号覆盖这片山,视频通话不再是奢望。

夜晚,团部的广播里传出柔缓的乐曲,就寝时间到了。这里云雾漫天,看不到星星。但只要举目四顾,看着夜巡官兵晶亮的眼睛和荣誉墙上闪亮的奖状,就会明白,这里的人们早已用躬行抵达了理想的星空。跟新兵们聊天,会发现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吃苦,也并没认为自己有所不凡。用他们的话讲,每个人都有责任,尽责而已,没什么可夸耀的。一位曾辗转各个哨所、刚从山上下来的娃娃脸新兵说:“守国门,就要好好守嘛。”说这话时,他正在削篝火晚会用的土豆,手指灵活,动作飞快,切片、装箱、穿串,有条不紊,神色坚定且成熟。在楼前,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把战士们训练用的攀援梯当作秋千,一悠一荡。她的父亲就是边防军人,在西藏服役20年。儿时的她,就在每个暑假来到高原看爸爸。现在,她的爱人戍守边防,她的孩子也走上了和她一样的路,如候鸟般度过童年。她称之为两个字:传承。我问她,这个缠云绕雾的边防团,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她笑笑,摸着孩子的小脸,说:“是另一个家!”

是啊,如果说穿越20年的父女团聚是传承,那这里的一代代官兵亦是用奋斗的岁月扎根雪域高原,矢志奉献边关,传承着“老西藏精神”。行路至此,目视山河的瑰丽壮美,我不禁涌起对此地每一名战士深深的敬意——你们的眼睛,恰似山顶的夜空;你们的身影,正如边境线巍峨的群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