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媒公布美军电磁作战力量在“英勇盾牌-2022”“环太平洋-2022”等演习中的演练情况,包括其在信号侦察、电磁干扰和压制、反辐射攻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报道称,美军正加紧提高电磁领域控制能力,以期在“灰色地带”冲突中取得更大优势。
各军种分别建设
在美军武装力量编制中,电磁战力量没有独立兵种序列,由各军种分别进行建设和管理。
美海军电磁战部队主要以EA-18G电子攻击机中队为代表。在不久前结束的“英勇盾牌-2022”演习中,EA-18G电子攻击机与F/A-18战斗机、F-35C战斗机和E-3预警机组成攻击机群,对目标雷达开展远距离侦测定位,并对假想敌防空系统进行电磁干扰,为战斗机开展对地攻击扫除电磁频谱空间障碍。
目前,美海军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均常态化部署1支EA-18G电子攻击机中队,并各有1支预备中队。在美海军太平洋舰队中,第141电子战攻击机中队常年部署于日本岩国基地。该中队编入“里根”号航母打击大队第5舰载机联队,定期开展战备巡航。第131电子战攻击机中队作为预备中队部署在美国本土,但常以编组训练模式飞赴日本三泽基地执行前沿部署任务。
美陆军在旅级以上单位编设网络电磁活动领导小组。在师级部队战斗维持支援营中,设置连级电磁频谱单元;在独立旅军事情报连中,专设电磁战排。美陆军王牌部队第1装甲师的第142战斗维持支援营,编有78人的电磁战连,该连主要负责战场电磁态势感知、通信信号侦察等任务。
美空军在空中作战司令部特设电磁频谱管理办公室,并统合力量组建信息战航空队。该航空队下辖第55战斗机联队和第350频谱战联队。其中,第55战斗机联队主要装备EC-130型特种任务机和TC-130电子训练飞机。第350频谱战联队是美军首支在电磁频谱领域向盟友军队提供战场支援作战的部队。
美太空军近期将第53太空作战中队,定义为“活动于电磁信息空间的太空作战力量”。
美海军陆战队在3支陆战师中分别设立信息大队,下辖情报营、无线电营和通信营。在今年海军陆战队濒海团转型中,美军将电磁战力量划归团部直属管理,重要性日益显现。
新领域相互融合
随着美军将作战重点转向“反介入/区域拒止”背景下的高端战争,美加紧推动电磁频谱等新领域的能力建设,以尽快融入一体化作战概念。2021年,美军发布《联合电磁频谱作战条令》,明确用电磁战理论取代电子战概念,并提出通过掌控战场电磁权,为军事行动赋能增效。
在力量运用上,美各军种电磁战力量常态与其他兵种混编使用。美空军电磁干扰部队、反辐射攻击部队和电子侦察情报部队通常一体行动,承担电磁战“软杀伤”任务的同时,用反辐射导弹对目标进行“硬杀伤”。美海军各航母打击大队编入1支装备6架EA-18G电子攻击机的电子战小队。EA-18G电子攻击机作战半径可达1750千米,能够对战场电磁辐射源进行探测定位,并压制和干扰防空系统的运转。该机主要配备“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可探测、追踪对方雷达发射波,对防空系统实施摧毁。
在编制结构方面,美军加紧推动电磁频谱、网络空间等新领域战斗力的整合。例如,美空军信息战航空队就是通过整合网络和信息战力量,将担负电磁频谱作战任务的第25航空队与负责网络空间作战的第24航空队合并,实现资源统筹优化。美太空军第53太空作战中队也是集结了原空军电磁战、网络战、情报监视侦察等多支部队。
此外,不久前有日本媒体披露,美太空军已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通信对抗系统”。该系统具备对在轨卫星实施电磁“影响”的能力,意味着美军正将电磁战目标由传统的舰机雷达,向卫星等高端装备和战略目标拓展。
探索创新技战法
在美军看来,电磁战是一种成本低、烈度可控的作战方式,其非动能攻击模式可以体现非对称作战优势。因此,美军不断加大相关技术和战法的探索创新。
在技术领域,根据美军《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等文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已着手在电磁频谱领域开展相关人工智能项目。在“频谱联合挑战”项目中,美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频谱信号侦察搜索工作,以实现从大量复杂频谱信号源中,自动检索和区分有价值信号资源。美海军和空军正在舰机改造升级中,尝试通过频谱管理实现静默隐身。另外,部分美国军工企业已在美军方支持下,展开无人机蜂群和水下无人平台的电磁战武器研究。
战法层面,美军通过向各类舰机配备性能先进的电磁战装备,实现传统武器与新技术集成,并强化电磁战武器的灵活运用。例如,驻西太平洋地区的EA-18G电子攻击机中队,在美军“动态部署”作战概念牵引下,实现三泽、冲绳、关岛等基地的常态派驻轮训,以“快进快撤”模式实现战术不可预测性。美军将所谓“灰色地带”用作电磁战重要练兵场,意图通过电磁频谱干扰和诱骗误导实现“无形”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