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争形态加速演进,作战空间呈现多元化,传统陆军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模块化合成化已成为各国陆军发展新趋势。然而,编制合成只是基础工程,将各兵种、各要素融为一体、攥指成拳,实现战斗力提升,绝非一蹴而就,也非一日之功。2011年,美陆军组建合成营规模的“凯克提”特遣队,在阿富汗执行代号“落锤”的清剿行动,地面战斗分队在请求空中火力支援时,由于空地通信不畅、行动失调,遭到己方直升机火力误伤。
相比过去,今天陆军合成分队告别了临时“拉郎配”,拥有固定编制,几乎囊括陆军基础兵种专业,可直接编配电子对抗、无人机等新型作战力量。作为配齐“车马炮”的陆军合成分队,要充分发挥战斗力,必须下活“合”字棋,利用各兵种特长,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制胜合力。
指挥人员素质复合。作为合成分队的“神经中枢”,指挥机构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合成分队战斗力大小。若要充分发挥“最小中军帐”功能,须提高指挥人员素养,实现从“接受指令型”向“指挥作战型”转变。通过岗位互换、交叉任职、参与联演联训等方式,组织合成分队指挥员到不同兵种专业岗位加钢淬火,熟练掌握所属兵器的技战术性能及作战运用方法,提高联合意识和摆兵布阵能力,成为懂专业、精合成、通联合的兵种通。参谋人员要熟练掌握新老“六会”技能,从分队战术、兵种知识到要图标绘、沙盘制作,战场需要什么就练什么,能力素质缺什么就补什么,成为专业广、善谋断、能应变,既独当一面又多能的指挥智囊。
力量运用模块组合。陆军合成分队编制有多种作战力量,应把结构模块化组合作为合成分队建设的主要方向,根据不同作战任务组合各种力量,提高独立遂行多种任务的能力和“即插即用”融入体系作战的能力。因此,要把合成分队建成预制好的“标准件”,实现作战单元之间的功能互补、相互融合。从过去的“一套编组战斗到底”转变为“因情编组灵活运用”。根据任务需求和环境特点,将模块化、多能化的兵力结构进行差异化编配,满足不同样式、不同地域的作战需求。
训练模式内聚融合。军事训练是提高陆军合成分队战斗力的根本途径。为提高各种力量之间的默契度,要按照“战时一块打、平时一块训”的思路,把合成分队“车马炮”练强的同时,根据作战任务科学搭配作战要素,抓好“棋子”的协同训练,开展多兵种模块式融合训练,主战兵种牵头组训,以“初始即合”“一合到底”的训练模式,不断健全协同机制、理顺协同关系、通畅指挥链路,确保合成分队既具备相对独立的作战能力,又能嵌入联合作战体系与其他要素互通互融、高效协同。
装备系统功能耦合。适应陆军合成分队编配需求,补齐装备体系短板,加强体系化设计、配套化建设,形成侦、控、打、评、保能力协调匹配的装备体系。采取“嵌入”或“附加”的方式升级改造武器装备平台,提高网络通联和信息共享能力,对外与其他军种有效衔接,对内有机融合各兵种专业系统,实现硬件匹配、软件兼容、标准统一。
(作者单位: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