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月圆之夜。
皎皎月轮悬挂在夜空,像一颗熠熠发光的珍珠,轻盈又高贵。我仰头盯着它,它仿佛也在看着我,带着清冷的光盈盈一笑,夜空都跟着荡出了涟漪。霎时,我加班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整个人飘然如一缕清风,片刻就融入无涯的天幕之中。
月光之下,是高耸连绵的天山。白日里,它是灰色的,山脊一条条,天气晴好时还能看到更远处顶着白头的雪山,蓝天作底,绿树相映,画面秀丽巍峨。晚上,它身披一袭黑衣,岿然不动,曲折的轮廓在黑夜的雕刻下,尽显果敢刚毅。树叶沙沙作响,晚风凉意沁人,清光此夜最明。这,就是“明月出天山”呀!
印象中的天山,是传说中的西域和边关。它飞沙似雪,冷月如霜,张骞曾历尽艰辛,凿空西行,丝路一开,不同文明便在这里碰撞出绝美的灿烂;它金戈铁马、烽火连天,一代又一代的征人向北望星提剑立,马革裹尸,“直为斩楼兰”。没到这里之前,我对边关的感受大多是由边塞诗词心生的神往。
还记得3年前和朋友夜宿司马台长城。那晚,四周是呼啸的西风和肆意的黑暗。后半夜,月亮悄悄爬上来,微弱的光照着残垣上被风吹动的秋草。那一刻,我恍若穿越,看到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一代代边关将士就是这样居住在简陋的烽燧中,提着灯巡逻,偶尔提壶酒,哼哼家乡的调子,听风声呜咽,数斗转星移,看边关明月,盼海晏河清。
2022年初,考取军队文职岗位的我从华北平原出发,来到千里之外的天山脚下。这里离家很远,离边关很近。今夜走在营区里,不经意抬头,得以和这一轮明月邂逅。头顶月圆如梦圆,我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边关风骨。
这里雄浑辽阔,自古便是沙场,从不乏铮铮铁骨、拳拳丹心。此刻,月华千里洒长空,寂静深邃的夜和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让我不禁联想到“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怆。那些回不去的人啊,皆作白骨与清风,在此长眠。即便如此,“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爱国豪情,已然化为边关的血脉,感召着一代代有志儿郎前赴后继踏上这片热土,并用生命捍卫它。
和一位服役多年的班长聊天,他说:“来到这里,怎能不想家?但军人就是这样,忠孝终不能两全。能来边疆建功立业,父母都为我感到骄傲。他们开心,大家平安,也算我尽孝了。”前几天的一次活动中,他还唱了一首《十五的月亮》,饱含动人深情,足见笃定赤诚。活动现场,还播放了一封喀喇昆仑边防军人的家书,信中道:“如果我牺牲了,抚恤金给你;如果我伤残了,离婚证给你;如果我回来了,我把一辈子都给你……”朴实的话语令全场的人为之动容。执行重大任务前写家书,万千思绪萦绕脑海,却可能下笔寥寥或词不达意,任务一紧又来不及斟酌,就留下了像陈祥榕那样只有5个字开头便戛然而止的遗憾家书。无论什么形式、无论多少言语,戍边军人对祖国清澈的爱和对亲人浓浓的情,日月可鉴。
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明月看得见、我们看不见的很多边关哨所和偏远之境,是军人在默默地用生命和信仰守护。如此,万家灯火中,我们方能享受安宁。边关,不仅仅是华夏神州的一方土地,更是忠诚映山河的一片丹心。
熄灯号响起,号声清远悠长。远远望去,大门口的哨兵头顶边关月,巍然如青松。
万里明月照边关,风烟莽莽尽河山。从军报国凌云志,青春峥嵘不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