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张永兴、张名坤报道:“这是我的高中毕业证、户口本、在校综合表现评价表……”6月10日,山东省高考结束首日,高唐县赵寨子镇张庙北街村应届毕业生张翅,在父母陪同下来到镇武装部报名参军。至此,该村已有5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报名应征。
张庙北街村是一个只有126户、550人的小村庄。从1947年至今,该村先后为部队输送84名优秀青年,涌现出7对父子兵、两对祖孙兵、一家8个兵的报国故事,被十里八乡群众誉为“报国村”。在修缮一新的村史馆,村党支部书记张宪贵指着一块块红色展板骄傲地说:“咱村青年之所以踊跃参军,与当年八路军驻村留下的优良传统密不可分。”
1938年,时任八路军第386旅旅长的陈赓曾率领386旅及115师一部在张庙北街村驻扎。八路军严明的纪律和视百姓如亲人的作风,对村民产生了深远影响。1947年,晋冀鲁豫解放区号召翻身青年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当时张庙北街村有30人参加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从军报国的传统在该村传承赓续。岁月更迭,携笔从戎始终是该村青年的不变追求,“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早已成为村民的共识。
高唐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李泽新告诉笔者,在张庙北街村,军人军属地位高、待遇优:分配宅基地,现役和退役军人可优先挑选;村集体合作社吸纳会员,退役军人和军属优先参股,已有10名退役军人成为合作社股东。去年初,村党支部将村现役、退役军人事迹全部编入张庙北街村村史,建起“现(退)役军人风采墙”,配上本人胸戴红花、肩披绶带的照片,彰显军人荣耀。从张庙北街村入伍的青年在部队表现优异,其中包括烈士1名、伤残军人2名,多人立功受奖。退役后,他们保持军人本色,把部队作风带回家乡,成为村里各项建设的骨干。
“我们村有‘三多两无’。一是当兵人数多,参军比例全县第一。二是现役军人多,不光有热血男儿还有‘巾帼英雄’。三是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多,共有22人,目前还有一位健在。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无一起刑事案件,无一名服刑人员。”张宪贵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村风正、人心齐,现役和退役军人以献身国防、回报乡亲的实际行动,为乡风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使这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报国村。”赵寨子镇党委书记、武装部教导员张永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