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邲之战


■于涌泉

邲之战示意图。

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晋楚两国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要较量。此役,楚军在邲地(今河南郑州附近)大败晋军,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楚庄王由此奠定“春秋五霸”的地位。

楚国复仇,称霸中原

城濮之战胜利后,晋国长期称霸北方。楚国虽受挫于城濮之战,但虎视中原之心未曾断绝。楚庄王继位后,国势日盛。在通过骄兵之计灭亡庸国(今湖北竹山一带)后,楚庄王不断派兵北进,欲称霸中原。郑国位于中原地区的咽喉位置,晋楚两国谁能收服郑国,谁就能先封锁对方向中原扩张的道路。晋楚两国为争夺郑国,数次交战,互有胜负。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再次率军攻打郑国。晋景公以荀林父为中军元帅,率军救郑。晋军抵达黄河岸边时,荀林父得知郑已臣服于楚,出兵相救已没有意义,因此想要撤军。而晋中军佐先縠执意与楚交战以维护晋国霸业,并擅自率领所部兵马渡过黄河。荀林父只得下令全军渡河,在邲地与楚军对峙。

郑国企图策动晋楚两国交兵,使自己能够追随胜者,免遭两国交替征伐。于是,郑国派使者到晋军,表明郑国降楚是迫不得已,请其发兵击楚救郑。晋军内部再次就是否开战发生分歧。楚军先是两度派使者到晋军阵营求和,就在晋国答应会盟之后,楚国又派小股部队袭扰晋军。在楚军袭扰过后,晋国将领魏锜、赵旃违抗军令,擅自向楚军发起攻击。楚军在追击过程中发现晋军前来接应的部队,误以为晋军向楚军发起进攻。楚国令尹孙叔敖命令早已严阵以待的楚军摆成3个方阵,全线出击。晋军猝不及防,阵型大乱,荀林父仓促之间下令抢渡黄河以躲避楚军攻击,晋军争船渡河,自相残杀。邲之战以楚国大胜而告终。

晋军犹疑,战和不定

晋国之所以在邲之战被楚国一举击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晋军内部自始至终未就是否与楚作战达成一致,主帅优柔寡断,全军战和不定、各行其是,最终酿成惨败的结局。

在渡河前,晋军内部便在战与和上争论不休。荀林父主张待楚军撤退后再攻打郑国,上军将士会同意荀林父的意见,但中军佐先縠对此坚决反对,认为撤军是怯懦的表现,并擅自率所部兵马渡过黄河。先縠此举不仅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表现,也反映出荀林父作为主帅无力约束部下。晋军司马韩厥劝说荀林父,一旦先縠失败,你的罪过就大了,不如全军渡河与楚交战,即使失败,责任还可以由三军6个统帅一起承担。由此可见,晋军渡河的决策源于先縠的刚愎自用和荀林父的推脱责任。其后,郑国派使者劝说晋军击楚。赵括、赵同支持先縠出兵的意见,但下军佐栾书认为,郑国此举是挑动晋楚战争,择胜者而从之,因此不建议与楚交战。作为主将的荀林父依然犹豫不决,战和不定。

不久,晋将魏锜、赵旃请求向楚军发起挑战,没有得到荀林父的批准。二人遂假意请求出使与楚商讨会盟之事,得到同意。可见,荀林父此时仍倾向于避战求和,魏、赵二人则心怀鬼胎。事实上,二人因分别谋求成为公族大夫和卿未得而心怀怨恨,希望此战晋军失败。他们擅自向楚军发起挑战,这也成为邲之战的导火索。

由此可见,晋军内部自始至终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孙子兵法》有言:“上下同欲者胜。”全军上下同心同德是取胜的必要前提。然而主帅荀林父犹疑逡巡,消极避战;各将领争论不休,各行其是,甚至还有主动求败的“卧底”存在,使得晋军失去先机。晋国方面的失败并不出人意料。

楚军齐心,掌控全局

与晋军战和不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楚军在对晋作战问题上形成统一的认识,此后又通过高超的谋略打乱晋军部署,掌控战场局势,达到了《孙子兵法》中“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效果。

事实上,楚军最初也就战和问题有过争论。孙叔敖起初主和,但大夫伍参告诉楚庄王“晋之从政者(指荀林父)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此战晋国必败。伍参的话使楚庄王和孙叔敖坚定了出兵决心。此后,楚国针对晋军内部战和不定、号令不一的弱点,主动进行战略谋划。楚军先是两次派使者到晋军处假意求和,以探听虚实。荀林父被楚军数次求和的假象所迷惑,又因属下将领不从命而无决胜之心,最终答应楚军的求和,落入圈套,双方约定了会盟的日期。谁料,此时楚军派出小股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晋军,扰乱晋军军心,掌握了战场主动。

楚军在骚扰晋军的同时,自身也做了充足的准备。赵旃前来楚营挑战,楚军在追击时发现晋军前来接应的部队,误以为晋国发起进攻。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孙叔敖决定先发制人,命令楚三军向晋军发起全面进攻。晋中、下军猝不及防,登时大乱。在危急关头,作为主帅的荀林父不仅未能镇定指挥,反而下令晋军抢渡黄河。荀林父的失措使晋军不仅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反而在渡河争船过程中自相残杀。

由此可见,楚军上下齐心,准备充分,主动创造战机;晋军则战和不定,寡谋少备,处处受制于人。无怪乎楚军在邲之战中一举大胜。与城濮之战相似,邲之战的胜败是作战意志高低与战场谋略较量的综合结果。

相关链接

骄兵之计

骄兵之计指通过向敌方示弱,使敌方大意轻敌,己方得以趁机击败敌方的计策。楚国曾以此计攻灭庸国。楚庄王即位后,庸国联合周边蛮族对楚国发起进攻。为麻痹庸人,楚庄王仅派少量军队进攻庸国,这支军队不出意外被庸军击败。此后,楚国先头部队继续与庸军主力周旋,七战七败。庸国认为楚国实力有限,遂掉以轻心,疏于防备。楚庄王趁机率主力部队与先头部队会合,分两路大举进攻庸国,秦、巴两国亦出兵助战,庸国猝不及防,大败亡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