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繁华的中华北大街55号,坐落着一幢三层水泥砖混结构小楼。因其表面呈青灰色,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小灰楼”。中国人民银行在这里成立,第一套人民币也诞生于此。
“小灰楼”始建于1940年,最早是日伪华北建设总署和石门河渠工程处办公室。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先遣部队抢占石家庄,将此作为司令部。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后成为中共石家庄市委办公地点,后移交给冀南银行和晋察冀边区银行使用。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这里正式挂牌办公,直至1949年北平解放才由石家庄迁往北京。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走向胜利的过程中,金融工作一直伴随着红色政权的发展而发展。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人民政权被分割成彼此不能连接的区域。各根据地建立了相对独立、分散管理的根据地银行,并各自发行在本根据地内流通的货币。这些革命早期的金融工作,在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这种金融状态,直到1947年解放战争即将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时,才开始有了实质性转变。
为克服财经困难,保障战争供给,“动员一切力量,全力准备反攻”,1947年3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武安县冶陶镇召开华北财经会议,商讨统一财经问题。参会代表涉及各大解放区,为了统一思想,中央派董必武由陕北前往指导会议。董必武携带夫人、孩子和工作人员一路东行,在途经山西省五台县时,所带的干粮吃完了。董必武拿出陕甘宁边区银行所发行的货币交给随行的同志,让他到旁边的小店里买点吃的。结果,当地老百姓不认这个票子,说什么都不肯收下。最后,他们不得已用新布料换取了食物。经过此事,董必武切身感受到统一货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947年4月,华北财经会议期间,中央决定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着手统一华北各解放区财经政策,调剂各解放区财经关系,董必武被任命为主任。1947年10月2日,董必武致电中共中央,建议“组建中央银行,发行统一货币”,并建议银行名称为“中国人民银行”,得到中共中央电复肯定。随后,华北财经办事处在平山县夹峪村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由曾经担任过陕甘宁边区财政厅长、时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的南汉宸担任筹备处主任。随着华北重镇石家庄解放,经上级批准,冀南银行与晋察冀边区银行于1948年4月12日迁至石家庄市原中华北街11号(现中华北大街55号)的“小灰楼”内合署办公。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也从平山县夹峪村搬到了“小灰楼”。
搞经济的同志们干劲朝天,紧锣密鼓地建银行、印钞票,为发行统一货币做准备。早在1947年11月前,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刷局就已经完成几种版别的票样设计稿。当绘有毛泽东头像的第一套人民币设计票版报请中共中央审查时,被毛泽东婉言谢绝。他说:“票子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现在我是党的主席,而不是政府的主席,因此,票子上不能印我的像。”于是,董必武又组织人员重新设计,提出将人民币主图主景改为“反映解放区工农业生产建设图景”的要求。最终,由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经验丰富的设计师王益久、沈乃镛设计完成了第一套人民币的样稿。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金字第四号”布告宣告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币。当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市原中华北街11号的“小灰楼”宣告成立。首批人民币印出后,立即被送往西柏坡,由董必武面呈毛泽东审阅。毛泽东望着崭新的人民币,高兴地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土地,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和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做主啊!” 当天,在石家庄和平山县发行了面额10元、50元的人民银行新币,人民币正式诞生。第一套人民币共计12种面额、62种版别,由董必武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到1955年3月停止流通。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在中国金融史、货币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它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金融机构及其货币由分散到统一的过程,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的币制混乱历史。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从2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陆续由“小灰楼”迁往北平。而人民银行总行直属印刷厂(即印钞厂)则从石家庄西北的柏林庄迁到“小灰楼”里,继续印制第一套人民币。当时印钞厂在“小灰楼”对外挂的是“民众书店”的牌子,直到1950年初,印钞厂与北京人民印刷厂合并,才搬出了“小灰楼”。“小灰楼”的历史使命暂告一段落。
2009年12月1日,修复竣工后的“小灰楼”以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纪念馆暨河北钱币博物馆的新形象重新对外开放,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重新焕发出熠熠光彩。这座繁华街区高楼掩映下的灰砖小楼,静静地在此矗立了70多年。它见证了新中国金融事业的起步,记录着那段红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