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崤之战


■于涌泉

崤之战示意图。

崤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和姜戎在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隘道全歼秦国军队的战役。秦国派军队偷袭郑国,郑国已有防备,秦军无奈班师,途经崤山时被晋军和姜戎军全歼。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伏击战,对于后世奔袭战和伏击战的战法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袭郑不成,崤山被歼

崤之战爆发的根源,在于秦晋两国对霸权地位的争夺。秦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试图向东扩展势力。最初,秦穆公采取与晋通好的策略,先后支持晋惠公、晋文公归国登位,又出兵助晋打赢城濮之战。然而,晋国霸权给秦国的东扩造成很大的障碍。此后,秦晋联盟之间裂痕隐现。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此时,戍郑的秦将杞子等人密奏秦穆公,建议秦国派军偷袭郑国,他们可作内应。秦大夫蹇叔以劳师远征必会走漏风声为由反对出兵。秦穆公不听劝阻,以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为将,领军出征。出征前,蹇叔哭着送别秦军道:“看到秦军出征,却再也看不到你们回来了。”蹇叔之子也在出征队伍中。蹇叔告诉儿子,晋军一定会在崤山伏击秦军,只怕到时候自己要去崤山收拾尸骨了。

秦军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国南部,抵达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县)时,恰与赴周做生意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弦高断定秦军必是偷袭郑国,于是一面冒充郑国使者以犒劳秦军,一面派人火速前往郑国报信。郑国立刻加强戒备,赶走了杞子等秦将。孟明视以为机密已泄,郑国已有准备,不敢再继续攻郑,袭灭滑国后班师。

晋国得知秦军动向后,晋襄公决定发兵击秦,并联合姜戎一道行动。晋与姜戎联军在崤山地区设伏,待秦军进入伏击圈后突然进攻,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等三将被俘。

长途奔袭,隐秘为先

对于秦国而言,崤之战惨败源于制定了偷袭郑国的错误决策。因郑国内部有秦国内应,秦穆公认为偷袭郑国势在必得。蹇叔却点出了问题的关键:这种“劳师袭远”的作战方式,要想成功必须保证不走露风声。一旦消息泄露,郑国方面必然有所防备,秦军将难以得手。

奔袭距离遥远,所经国家数量多,这是无法确保消息隐秘性的最重要原因。秦军从秦国都城雍(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出发,通过晋国南部一路向东,总距离约1500里,且至少要经过晋国、滑国和东周王室的土地,才能最终到达郑国。这中间,任何一点意外都可能泄露机密。在滑国,秦军偶遇郑国商人弦高,这个秘密随之公之于众,秦军不得不放弃袭郑的计划。

如果消息走漏的结果仅仅是无功而返,那么蹇叔也不会有哭师之举。事实上,消息走漏更大的危险在于,秦军无法确保归程的安全。在远离国土长途奔袭的情况下,一旦晋国决定动武,他们便可借助地形优势,给秦军造成巨大杀伤。这也是蹇叔判断秦军将在崤山地区遭遇晋军伏击的主要原因。

伏击作战,地利为重

对于晋国而言,崤之战是一场成功的伏击战。此战,晋军在姜戎的配合下全歼秦军,使秦军“匹马只轮无反者”。晋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与善用地利进行伏击密不可分。

事实上,在得知秦军袭郑计划后,晋国内部就是否对秦作战有过争论。晋国大夫栾枝念及两国的友好关系主张息事宁人,但元帅先轸明确指出秦晋矛盾的症结点,秦军袭郑不仅是趁晋国丧攻打晋国同姓国的“无礼”行为,更是秦晋两国在争夺中原霸权问题上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最终,晋襄公接受了先轸的建议,决定对秦开战。

对于伏击战而言,易于设伏、便于打击敌军的险峻山地必然是首要选择。因此,晋军选择在东、西崤山之间设伏,这里山高路险,是伏击作战的天然良所。不仅如此,这里还位于秦晋交界之处,秦军到达此地时经过了长途跋涉,人马必然困乏。晋国方面则可以逸待劳,这也符合《孙子兵法》“击其惰归”之理。此外,晋国联合了居住在崤山附近的姜戎部落。姜戎部落不仅熟悉崤山地形,而且由于其军队以步兵为主,更适合在险峻山地作战。

公元前627年4月,回师的秦军进入崤山隘道,晋与姜戎联军封住了崤山山谷的两头,对秦军展开了猛烈进攻。秦军被困在险峻的崤山隘道之上,进退不得,难以展开有效抵抗。最终,晋国大获全胜,全歼了这支本欲袭郑的秦军,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被晋国俘虏。

崤之战标志着秦晋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深刻影响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战略关系格局。同时,重视地利的伏击战思想也给后世以重要启示,《孙子兵法·九地》篇便详细介绍了各种地形的分类及对战争策略选择的影响,并指出当军队身处山林、险阻等“圮地”和难以通行的“围地”时,必须格外警惕,避免停留。在后世战争中,也多见伏兵于险隘之处以打击敌军,或避免军行险地以保万全的战法。比如,孙膑于马陵设伏大败魏军,诸葛亮放弃险峻难行的子午谷。从这些案例中,崤之战的回声余响仍依稀可辨。

相关链接

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老臣烛之武为解除国家的危难,力劝秦穆公退兵。烛之武指出,郑国靠近晋国而远离秦国,一旦郑国灭亡,领土必归晋国所有。晋国势力的增强将对秦国构成更大威胁,因而秦国不如放过郑国,使郑国成为秦国与东方诸国交往的立足点和中转站,秦国也可借此增强在中原的影响力。秦穆公被烛之武说动,留下秦将杞子等人帮助郑国守城,私自撤军。晋国见秦军撤退也被迫撤军。

该历史事件反映出秦国虽在一段时期内同晋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秦穆公早有图霸中原之意,推动两国关系走向不可调和的深渊,为崤之战爆发埋下伏笔。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