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重庆市綦江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乡村振兴装上“红色引擎”


■本报记者 左庆莹 通讯员 罗 爽

初夏,走进重庆市綦江区安稳镇崇河村红军街,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郁郁青山为底,红旗、红军服和乡亲们的笑脸交相辉映。依托“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去年该村村集体年收入达20万余元。

5月27日,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王良同志纪念馆,排队等待10分钟后,记者来到打卡屏前,在电子屏幕上轻轻一点,成为第110929位向这位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著名将领网上献花的参观者。开馆不到一年时间,该馆接待参观者逾35万余人次。

建设红军街和王良同志纪念馆是綦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开发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为这片红土地蹚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十四五”开局之年,綦江区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同比增加9.5%。重庆市綦江区委书记、区人武部第一书记姜天波说:“红色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深耕‘红色沃土’,可以为乡村振兴装上‘红色引擎’,让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綦江区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的过境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近年来,綦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在注重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让红色资源充分赋能乡村振兴。

“红军故里的后代,必须像他们一样敢打敢拼!”初夏的夜晚,永城镇中华村一处院坝里,党员、村民、游客聚齐一堂,共忆革命传统、共赞发展成果、共话美好前景……中华村是烈士王良的家乡,之前经过努力攻坚,该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脱贫不是终点,该以什么样的姿态站到新奋斗的起点?村党委“一班人”到王良故居感悟初心。“英勇善战,屡建功绩”是对王良仅27年短暂生命的高度评价,一个“屡”字体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担当和党员的冲锋姿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一班人”带领全村近200名退役军人争当乡村振兴“领头雁”,采取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模式,盘活资源要素,打开产业发展新局面。目前,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和劳务公司,人均年收入超2.7万元。

在綦江,由300余名军地“王良志愿者”组成的宣讲队,每月在21个乡镇宣讲红军在綦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红色故事;挂牌的4所红军学校,常态化开展红色主题班会、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文化大课间、红领巾广播站等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各乡镇、村、社区班子开展“参观一次教育基地、听一次讲座、看一段教育片、重温一次誓词、学一本《红色故事》”的“五个一”学习教育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奋斗决心。

綦江闹市区,一栋川南民居风格的木板楼房格外显眼——这是革命烈士邹进贤故居,中共綦江支部旧址。当年就是从这里开始,红色火种传遍綦江。去年1月,旧址修复完毕正式开放,目前已有上百个党组织在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綦江区文旅委主任周铃介绍,目前,綦江已梳理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处36个点,革命遗址遗迹162处,像邹进贤故居这样可供干部群众参观学习的地方有10余处。同时,他们整合宣传、教育和文旅活动资源,策划“瞻仰先烈故居、重温入党誓词、观看红色影片、聆听红色故事、重走长征之路、开展党史学习”等长征精神六大课程,面向学校、企业和党政机关开发推出中小学生研学、大学生社会实践、企业团建和党建培训服务。去年以来已有来自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的4500多个党组织30余万人次到綦江开展学习活动。

“既为参观学习者注入力量,也为沿途地区的乡村振兴积攒人气!”漫步安稳镇崇河村红军街,綦江区人武部政委何先进介绍。路旁一家“红色主题餐馆”,正忙着张罗的崇河村村民罗德开笑着告诉记者,以前一年最多能赚两三万元,去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

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中华村也迎来了众多游客。“参观完王良同志纪念馆的游客,约有三分之二会选择到村里体验绿色生态游、乡村特色游。”中华村村支书王中炎告诉记者,该村依托王良同志纪念馆、王良故居,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5月25日,“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乡村振兴风正劲”“村晚”在中华村上演。通过网络直播,113万观众在全国各地观看村民自编的讲述乡村振兴故事的节目。借助“红色引擎”,美丽乡村充满蓬勃的气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