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作为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简言之就是主观的“意”借助客观的“象”所表达的情思。我国古代军旅诗词贯穿着对典型性意象的运用,彰显雄浑激昂、气韵铿锵的意象之美。正是善于借物抒情、咏物言志,形成寓“意”于“象”的独特艺术表达、审美趣致,使诗词更具感染力、表现力。
一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冷兵器时代,马作为重要作战工具,是军力的象征。“功名只向马上取”“铁马冰河入梦来”,诗句中,马被赋予驰骋疆场、从戎征战的意蕴,真切表达了作者的英雄情怀、军旅情结。以马作喻,展现出军旅诗词精彩纷呈的意象之美。
用《白马篇》这一乐府诗题,曹植描绘“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驭马征战形象,更抒发了“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凛然气概;鲍照以“白马骍角弓,鸣鞭乘北风。要途问边急,杂虏入云中”,勾勒出将士奔赴前线的雄姿,更有“弃别中国爱,要冀胡马功”“但令塞上儿,知我独为雄”的壮志豪情;在李白笔下,用“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之象,烘托“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之意,生动刻画了一个武艺高强、身经百战、沙场建功的壮士形象。从“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袁凯)”到“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岑参)”,从“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颜真卿)”到“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陈子昂)”,从“边霜飒然降,战马鸣不息(元稹)”到“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陈琳)”,从“战马分旗牧,惊禽曳箭飞(张蠙)”到“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骆宾王)”,可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马上建功,报国赤心如铁。
杜甫的《房兵曹胡马》,是咏马诗的杰作。“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让这匹产自西域大宛的名马的奕奕神采跃然纸上;“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有这样健壮无比、奔腾如飞的战马,主人定能纵横疆场、所向披靡。赞马誉人,洋溢着昂扬进取、建功立业的壮怀。李贺写有一组马诗,借马抒发对人生境遇的感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与其说在写良马等待出征,不如说在表达诗人满怀抱负、期待国家召唤的心境。“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的这首《凉州词》,把效命疆场的戎马生涯描写得洒脱奔放、荡气回肠,极富艺术感染力。
王昌龄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汪遵的“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马戴的“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驭马鏖战,智勇破敌,锐不可当;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贾至的“六军将士皆死尽,战马空鞍归故营”,严武的“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横戈马上,舍生忘死,捐躯报国。这戎马征战的思脉精魂,让民族精神之光闪耀历史天空。
二
剑是古代常用的兵器,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倚天万里须长剑”“一剑曾当百万师”,剑象征着侠义豪气、血性担当,所展现的是持剑杀敌、仗剑报国的精气神。剑人合一是剑术的最高境界,而借剑喻人构成了溢彩流辉的意象之美。
咏剑诗彰显“立象以尽意”的艺术特色。崔融的《咏宝剑》,赞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的神功威力,然而“欲知天下贵,持此问风胡”,点明剑的珍贵全在于沙场争胜称雄。陆游的《宝剑吟》,以宝剑“殷殷夜有声”引题,用“人言剑化龙,直恐兴风霆。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隐喻心志所向,用“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道出剑在期盼施展本领的时机,才会发出不平的鸣响。全诗以剑拟人,刻画“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的意境,倾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情绪,熔铸着浓厚炽热的爱国激情。
“煌煌七星文,照曜三尺冰。”欧阳修笔下的《宝剑》,能让“奸凶与佞媚,胆破骨亦惊”,只要“藏之武库中,可息天下兵”;可是“奈何狂胡儿,尚敢邀金缯”,国耻未雪因而“宝剑匣中藏,暗室夜常明”。李群玉写《宝剑》,有“泥沙难掩冲天气,风雨终思发匣时”的雄姿,“夜电尚摇池底影,秋莲空吐锷边辉”的神采,更有“自从星坼中台后,化作双龙去不归”的忠勇担当。
令狐楚的“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王涯的“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韦庄的“万里只携孤剑去,十年空逐塞鸿归”,利剑出鞘,驱虏荡寇,有我无敌;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的“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郎士元的“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挥剑破敌,顽强奋战,铁血雄风;王昌龄的“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戴叔伦的“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张为的“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执剑争胜,骁勇善战,为国建功。这“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的壮怀,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气度的生动历史写照。
三
刀是古代的主战兵器,被誉为“百兵之胆”。“铁骑突出刀枪鸣”“宝刀出匣挥雪刃”,刀所展现的是向敌而战、生死置之度外的胆魄豪气,充盈着无所畏惧、舍生忘死、慷慨悲壮的意象之美。
用《金错刀行》这一诗题,陆游抒怀言志,“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以宝刀衬托出凛凛英武之气、拳拳报国之心;“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慨叹年过半百而功勋未立,抱定提刀上阵、效命疆场的决心;发出“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诘问,深切表达誓死抗金、报国雪耻的壮烈情怀。苏泂以宝刀“拔天动地风雨来,环响刀鸣夜飞去”,表达奔赴疆场施展抱负的强烈心愿;以“世间万事须乘时,古来失意多伤悲”自警自励,感叹“呜呼宝刀在手无能为,不知去后郁郁令思”,手握宝刀而无所作为终将追悔莫及。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活灵活现地展开了一幅雪夜追击逃敌的场景。从“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杜甫)”到“长星亘东南,壮士拭宝刀(杨基)”,从“横刀突虏围,夺马伤胡箭(梅尧臣)”到“弓刀无可试,斑衣日蹁跹(曾协)”,从“战袍赐锦盘雕章,宝刀玉玦余风霜(苏辙)”到“大刀照日开雪光,飞镝穿云落雕羽(郭钰)”,从“锦鞯屡踏秦关月,宝刀尚染健儿血(陈元晋)”到“佩刀一刺山为开,壮士大呼城为摧(陆游)”,可谓刀光耀星辰,锋向振风雷,凛然英雄气,千载铸国魂。
四
笛子发出的声音,被古人称为“荡涤之声”。“笛声吹起塞云愁”“更吹羌笛关山月”,笛声传递的是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构成了情深意切、惆怅悲壮的意象之美。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巧用“梅花落”的曲名,借笛声构设出千里共明月、缕缕相思情的美妙意境。“倚楼何处笛,飞响彻云霄。曲怨吹难尽,风回听勿遥。戍兵临绝漠,闺妇起寒宵。一弄梅飞雪,华年鬓亦凋。”刘子翚的《闻笛》,由笛声诉说妻子对远征丈夫的牵挂思念,表达了感伤离愁别怨的深沉情思。“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张巡的《闻笛》,笛声中有乡思更有斗志,“不辨风尘色”的戍边之苦,更显“安知天地心”的家国情怀。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塞秋”“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写笛的佳句,在寒冷艰险的边塞环境烘托下,悠远悲凉的笛声勾起无尽的怀乡思绪,折射出戍边将士的艰辛付出和战斗意志。从“凄凄吹笛裂寒云,羁客难禁醒坐闻(董嗣杲)”到“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张祜)”,从“只怜横笛关山月,知处愁人夜夜来(刘长卿)”到“月冷山空吹铁笛,一声唤起玉渊龙(白玉蟾)”,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笛声,沉郁悲怆,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