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军地合力建立村级应急救援站

筑牢家门口的安全屏障


本报讯 伍树清、特约通讯员王士刚报道:“我们村南头麦地出现多处明火,请速派人灭火。”5月27日,接到邻村的增援请求,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老窝镇王村应急救援站站长王帅,立即带领10名救援站民兵,携带灭火器材赶往事发地域,不到30分钟,火情得到有效控制。

这是该区打通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的一次成功实践。该区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过去,村民家中发生燃气泄漏、触电着火等险情时,因村本级缺乏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救援效率不高。

今年5月,着眼更好地保障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筑牢家门口的安全屏障,该区依托村级民兵连人员、装备和指挥网络等资源,整合公安、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力量,军地合力建立223个村级应急救援站。同时,配套出台《召陵区建立行政村(社区)民兵连、村级警务室、村级应急救援队伍三级联动机制实施方案》,对应急救援站人员编建、训练教育、管理保障和器材配备等作出规定。

据了解,应急救援站由党员干部、民兵骨干或退役军人担任站长,民兵、治安员、村医、电工等力量为主力。为提升应急救援效率,该区集中布局,设置21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点,并将救援站骨干力量纳入民兵日常拉动演练和培训集训。

前不久,召陵镇归村发生车辆追尾事故,两名司机被困车内,其中一辆出租车所用燃气濒临泄漏。村应急救援站民兵骨干沈长河第一时间向毗邻的常村、西皋村发出求援信息。经过近1小时的奋力救援,他们有效控制了险情。

“我们老年人行动不便,遇到个情况还真应付不来,村里有了应急救援站,打心眼里觉得踏实。”柿园张村村民柴永贵告诉笔者。现在,每个村都建立了应急救援信息工作群,发生险情时可以及时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