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近年来,全军各部队牢记习主席关于“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殷殷嘱托,在加强练兵备战的同时,积极参与驻地生态文明建设,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
全军生态环保工作结硕果
■本报记者 孙兴维 通讯员 肖俊宏 周胜勇
近年来,全军各部队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广大官兵积极投身节能降耗、资源节约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军事环境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军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实践性。为此,中央军委先后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绿化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基本形成由环保、绿化、环评、放射性污染防治等领域组成的军事环境法规体系。
参与义务植树蔚然成风。军委领导、军委机关部门和驻京大单位领导连续40年集体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带动全军部队积极投身国土绿化行动。各部队有组织、有计划地与驻地群众一起“共建绿色家园”。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每年下发相关通知,深入推进植树绿化工作。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全军部队完成造林改造、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植被恢复100多万亩,营区绿化和义务植树绿化20多万亩。
各部队在林区配备消防器材和灭火工具,开设防火通道、建设防火预警系统等基础设施,持续加强军事区域林草资源管护,确保万亩森林和草原的持续稳定增长。围绕建设绿色岛礁、生态岛礁目标,通过改良土壤、植被培育、丰富物种和增加果蔬种植等活动,不断完善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岛礁环境质量。军队多个单位和个人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序推进。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军队单位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意见》,明确军队单位要按照军队和驻地人民政府要求,积极主动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制作宣传挂图和指导手册下发全军,张贴到办公区、生活区和食堂区等场所,广泛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不断树牢分类意识,倡导人人参与,推动习惯养成。在驻京部队组织示范单位创建,开展5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营区建设,引领带动部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
高原驻地生态环保工作有力开展。针对部分边防部队地处高原高寒区域、社会依托不足等实际,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出发,主动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比如,军队有关部门多次会同国家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光大集团和陆军后勤部、军事科学院等有关专家,研究论证高寒高海拔生态厕所环境适应性、处理能力等关键技术问题。采取多种试点建设方式,向有关部队提供分离式生态厕所,这类厕所在海拔约4500米的外部环境下,室内温度能够保持在15至20℃,干净整洁无异味,使用维护智能化,操作简便,得到官兵认可。
环境污染治理效果明显。全军先后完成驻环渤海、驻京部队等重点地区军队单位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任务,完成400多个营区环境整治任务,助力国家部署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对驻京部队营区污水排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清污水治理需求,下达治理任务250多项。2022年,部署开展军队营区污水治理专项督查行动,主要对军港、机场、训练场,驻城镇排放生活污水、特种废水营区,偏远地区“小散远”营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达标排放等情况开展专项督查,重点解决影响部队战备训练生活的突出问题。
为补齐军队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短板,军委后勤保障部印发相关通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军事设施建设部门任务分工,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发挥政策合力,开展联合监督检查,不断提高医疗机构污染治理水平。
依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会议精神,军委后勤保障部下达驻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部队“清煤降氮”改造任务。驻北京、天津、石家庄等7个城市行政区域内部队营区,基本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驻京部队810台降氮改造锅炉全部通过北京市环保部门验收,排放全部达到或高于规定的排放标准。
图①:海军某部官兵进行环境监测。
图②:新疆军区某部官兵清理驻训地垃圾。
图③:火箭军某部营区一角。
谭 坚、岳小林、梁 剑提供
资料整理:孙炜航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