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家国情怀


■刘金祥

驻足于戚继光故里前,凝视着明嘉靖皇帝派人建造的牌坊,思绪不觉间穿越到4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民族英雄戚继光缓缓走进我的视野。1544年孟春,16岁的戚继光在授业恩师梁玠坚毅目光的注视下,骑着那匹赭白色战马,从家乡走向卫所军营,走向杀敌御寇的战场。彼时的戚继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热血在身躯奔涌,激情在胸膛燃烧,赭白马一声长嘶,向着抗击外敌的烽火疆场飞奔而去。

英雄不问出身,但戚继光脉管里流淌着先辈的家国基因。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追随明太祖朱元璋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功勋。为表彰其风范、缅怀其功业,朱元璋册封其子戚斌及其后代为明威将军,世代承袭登州(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卫指挥佥事,为国家戍守胶东半岛的千里海防。遥想当年,一代文豪苏东坡赴任登州太守,登临刚刚落成的蓬莱阁,远眺阔水长天,极目浩渺烟波,即兴草就《登州海市》一诗,以“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两句作为开篇。这是北宋文坛领袖对海天幻境的礼赞和吟咏。400多年后,许是命运的安排,一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此诞生。

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还在青葱年少时,以韩信、祖逖、岳飞为人生楷模的戚继光就萌生保国安民的宏大抱负。元末明初以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海盗横行猖獗,倭寇屡屡侵犯海边城市村寨,烧杀劫掠、无恶不作。这些倭寇以日本浪人为头领,以当地奸民为向导,以螺号相勾连,内外呼应,多方串通,危害沿海百姓,危及江山社稷。烽烟骤起,国难当头,文韬武略的戚继光拔剑而起,组建并率领戚家军与倭寇展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拼杀,捷报频传。一寸海疆一寸血,寸寸鲜血化平安。魂飞魄散的倭寇从此望风而逃,戚家军成为沿海百姓生命财产的“保护神”。

戚家军百战不殆的主要原因在于练兵,练兵的关键在于“练心”。戚继光自幼喜读兵书典籍,善于研习先辈治军思想,在实践中总结出既要训练士兵体能和武艺、更要磨砺士兵思想和心理的经验。他对新入伍的士兵先讲礼义后讲军事,先宣示忠孝节义后传授打仗技法。士兵由心理惧怕转为奋勇争先,从此戚家军军心提振、士气高昂。戚继光还将宋代岳家军严守军令的律条引入治军方略,教育士兵养成绝对服从军令的习惯,此举被晚清曾国藩创建湘军时所借鉴和运用。

以民为本、以兵为基,任何一位优秀军事统帅都应秉持这一价值理念。戚继光将士兵当作手足,把民心视为海防,对士兵嘘寒问暖、执汤送药,经常接济疏解士兵急难危困,其在军中的威信不树自立。戚继光招募沿海渔民编入水军,将渔船改造为战舰,配备鸟铳、虎蹲炮等远程火器,在兵员和装备上对倭寇形成压倒性优势。在林墩大捷和平海卫之战中,戚家军从倭寇手中分别解救民众2000余人和3000余人,沿海百姓对其感激涕零。戚家军凯旋之际,州城百姓夹道相迎、欢声雷动。浙江总督胡宗宪夸耀戚继光“勇冠三军,身经百战,累解桃诸之厄,屡扶海门之危”。倭寇惧怕戚继光,哀叹“戚虎来矣!今而后始知犯华之不利也”。戚继光以锋利的剑锋和坚实的盾牌,守住了大明王朝的海上门户。

明承宋制,重文轻武。戚继光虽出身武举,却以儒将名世。他在繁忙军务中创作的律诗绝句,格律严谨、笔法娴熟、格调激昂、意蕴深厚,抒写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心绪。当时著名文人王世贞与戚继光交情甚笃,为其军事著述留言作序。篆刻名家何震敬佩戚继光,专程到蓟州军营为其治印。随着戚继光军功日增,更多文官将其引为同类,一同赋诗酬对。时任宰相张居正也常与其书信唱和,成就了一段将相惺惺相惜的历史佳话。戚继光工诗文擅书法,其字受黄庭坚书风影响较深,豪劲端庄、奔放骏爽。

上马踏平南倭北虏,下马草就诗文辞赋。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戎要略》和《武备新书》等军事著作传承后世,为历代兵家所倚重。气宇不凡的戚继光秉承先辈夙愿,修身笃志,报效国家。“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露了戚继光为国担当的耿耿心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寄寓着戚继光坚贞不渝的拳拳忠心。

曾几何时,匡危扶倾的戚继光扫平倭寇、镇服胡虏,以股肱之力捂住大明王朝腐烂的伤口,让朱氏朝廷得以苟延残喘。但是,再刚烈的将军、再血性的壮士也禁不住宫廷内斗的磋磨。无论戚继光胸中有多少谋略、手中有多少雄兵,都无法挽救一个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少年时代慷慨激昂走出蓬莱的将军,一生征战沙场,待归来时,已是落寞孤寂的垂垂老者。戚继光因张居正事发受到牵连,1582年被调往广东担任总兵,1585年被罢官免职、夺俸回乡,1588年郁郁而终。

岁月不居,英雄谢幕。戚继光的故事不会消逝在光阴中,他留给历史的身影伟岸依然。“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置身蓬莱阁,分明能听到壮阔大海的呼吸,或许那正是故乡对英雄往事的回味与诉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