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更催更!这几条视频我都看好几遍了,根本不够看”“反‘围剿’系列什么时候可以更新呀,期待了好久了”……
点开2020年制作的“沙场点兵”系列讲解视频,评论区网友的留言让我不禁莞尔。当时的我没有料到,我们几个老兵利用沙盘推演讲解经典战例的视频,会在线上收获这么多忠实拥趸。
你问我咋会想到用这种形式做视频?这要从2020年8月讲起。当时,受“全国战斗英雄”冷鹏飞委托,我着手制作战例讲解视频辅助其讲述战斗故事。看完视频最初版本,冷鹏飞感慨:“如果能用沙盘推演的方式,从全局视角复盘战斗全过程,效果一定会更好!”老英雄不经意的一句话,打开了我的新思路。点灯熬油近半个月,我将原视频推翻重做,完成的时候,连自己都有点惊讶。
“这个创意不错!有时候一大段文字看得人云里雾里,看图听讲解几秒钟就懂了。”身边人的反馈让我备受鼓舞。战史战例是宝贵的国防教育资源,但传统的“满堂灌”式宣讲,让大家不自觉对其敬而远之。沙盘推演的形式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可以让国防教育更加“平易近人”。
制作视频方面,我是行家里手。我有16年的视频制作经验,在部队时制作的视频曾获“全军优秀电视教材一等奖”,我个人因此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独木难成林,我又找到了杨铁钢、王雪峰、王训威、李俊、于海涛5位对党史军史感兴趣的老战友,他们有的是自主择业干部,有的是退役士兵,年龄最大43岁,最小32岁。
说干就干,我们几个成立老兵视频制作团队,先后以辽沈战役、抗美援朝为主题,推出3部相关战例视频。一炮打响后,我们列出长征系列视频制作计划。为丰富内容“干货”,大家兵分多路,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及各地历史博物馆查阅史料,翻阅长征相关权威书籍、观看纪录片。一个多月时间,我们查阅、收集了480多万字的军史资料,很快形成文案初稿。
“这里要用动态箭头标注出来”“这里插一个影视片段是不是更容易让大家明白”……视频制作过程中,我们集思广益,时而“唇枪舌剑”、时而会心一笑,常常因为想到新点子激动不已。
“四渡赤水”是我军长征途中的经典一役,我们在制作时也投入了很大心力。去年“七一”前后,我们把“四渡赤水”的视频搬上北部战区某合成旅官兵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堂。视频开头,约40万的敌军兵力配置信息呈现在3D航拍地形图上,而3万红军仿佛被围在了一个口袋里,官兵直呼“这仗还怎么打”。紧接着,视频动态呈现敌我双方位置、路线方向,辅以简洁叙述,将双方的计划、博弈、决策娓娓道来。短短十几分钟,伏击、包抄、反转、伪装、声东击西等过程全面展示了红军打法之精妙,引得官兵连连赞叹。
“仗居然能这么打、路居然能这么走”“咱们不仅能拿3万人跟40万人缠斗,后面还能让敌人指哪跑哪”……此前很多青年官兵是在历史书上看到这段军史的,视频放映结束,大家伙发言交流格外踊跃,这也让我们成就感满满。
趁热打铁,我们老兵视频制作团队又乘势推出“突破乌江”“激战腊子口”“飞夺泸定桥”等7部红军长征时期经典战例讲解视频,这些视频后来成为一些党政机关、基层部队、企事业单位和军地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部分视频得到高校研究学者认可。前段时间,反“围剿”系列陆续上线,也是向屏幕前满怀期待的观众提交了一份充满诚意的答卷。
视频里,战友杨铁钢满怀激情的旁白,把我的思绪从回忆里拉了出来。如今,作为一名应急连民兵,看到我们的成果走进军分区民兵思想教育课堂,让我倍感光荣、更有动力。视频的进度条马上就要走到终点,但国防教育之路的进度条仍在“加载”中。
(邵天亮、温金、本报特约记者姜玉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