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得意的长篇纪实散文《沙卜台:无锁的村庄》(作家出版社),所呈现的乡村图景、情感归依、社会变迁及文化记忆,浸透着中国传统村庄特有的人文底蕴和生命哲学,有一种别具一格、令人沉醉的诗性之美。
村庄素材的独树一帜。我国乡土文学创作有着极其丰厚的叙事传统,不论是鲁迅的《故乡》、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边城》还是孙犁的《荷花淀》,都在文学史上留下墨色浓重的印痕。当下,以写村庄著称的作家同样不乏其人。作家胥得意写的是沙卜台——辽西一个只有13户人家的小村庄。也正因其小,作家以家庭为单元,书写了一个完整的村庄。这正是作家的别出心裁与匠心独具。作家并没有泛泛地写,而是抓住一个或者几个故事核,抑或关键词,以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中的天然和纯真之眼,以及多年后一个成熟作家的睿智与通达之心,观察和体悟沙卜台这个浓缩的人生舞台和世间百态。作品通过一家一户不同的人生际遇和生活轨迹,把东北农村传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
乡土美学的独特构建。《沙卜台:无锁的村庄》偏重于讲述完整的故事,并在其中夹杂浓郁的抒情和深刻的哲思。作家塑造了一个再也回不去、只属于童年时代特有的村庄。社会转型之后,传统的村庄渐行渐远,曾经的沙卜台无疑见证了作家少年的成长、心灵的秘密。那么多细致入微的生活细节、那么多美好生动的独有记忆,就像发生在昨天,作家依然记得那么清晰。沙卜台村子虽小,但该有的时代烙印一样都不缺。婚丧嫁娶生孩子,沙卜台的风俗民情全在文章里上演,哪一出哪一节都没落下。耪地、杀猪、抽旱烟、奶孩子、贴玉米饼子,全都写得惟妙惟肖,处处能感受到活生生的烟火气息。作品短句多、比喻多,恰到好处的风趣、独到而随性的见解,一串串精妙的句子随心而动。
乡村文化的精神传承。作家对沙卜台怀有一种无可替代的炙热情感。这既是离家游子对养育自己故土的天然依恋、对少年美好时光的怀想与不舍,更是对沙卜台人精神品格的自省与传承。越是乡土的越是世界的,沙卜台每一户人家都是一本厚重的书。生活哲理、生命感悟、人生况味,尽在其中。“村子里做豆腐都拿盖帘来压,所以一整盘豆腐出来时是一个大大的圆形。要切成一块块方形,就会出一圈豆腐边,豆腐边也是豆腐,就是形状不好看,有一条直边,另一个边是弧形的。给围着看做豆腐的小孩吃的,是这种豆腐边,送给别人家的,都是方方正正的豆腐。”这样细腻入微的描写俯拾皆是,让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沙卜台人就像《老人与海》中那个勇敢的渔夫,生活虽然不易,依然勇敢面对。所以,有时候人生哲学就在现实当中,就在你我身边。比如“拼凑起来的家,不拼凑的生活”一节,杀猪匠吕化新的孩子是抱养的,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吕化新对待领养的孩子如同自己亲生的一样。比如“用勤劳这块补丁把日子填满”一节的最后,作家写道:“最近一次见到三嫂时,86岁的她就说,人不能闲着,得找活干,这样日子才有奔头。”是啊,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故事,每一家的故事都不同,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是,生活的苦难从未压垮过沙卜台人。沙卜台人敦厚善良的血脉里,奔涌着从未遗失掉的抗争精神,蕴含着向善向上向美的巨大能量以及坚忍不拔、永不停息的强悍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