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采芹人


■向贤彪

第一次见到她,就记住了她的名字——盛笑笑,新华书店门市部经理。

1977年的早春,乍暖还寒,我所在的某工程团从云贵高原调防到闽北邵武县(今邵武市)。安顿下来后,我第一次到县城就直奔新华书店。

走进偌大的书店营业厅,书架上可供选择的书并不多。正当我转身准备离开时,一位工作人员从书店里间走了出来,见我穿着军装,她笑盈盈地问道:“解放军同志,要什么书呢?”我递上理好的一份书单。她一看,摇摇头说:“这些书目前还没有,等书到了,我通知你。你留下联系方式吧!”打这以后,我与她便成了多年的书友。

相识不久,盛笑笑被我读书的渴望所打动,竟破例将她与家人的藏书借给我。那段日子,我读了《红与黑》《茶花女》《包法利夫人》《家》《春》《秋》等中外名著。当时读书的情形,真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在借书、还书的两年间,我把盛笑笑家书柜里的书都读完了。那一刻,她笑得特别开心,称我为“采芹人”。“采芹人?”见我不解的样子,盛笑笑解释说,《诗经》中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的句子,这是春秋时期鲁僖公凯旋后,人们为他庆功之辞。泮水旁边有泮宫,即鲁国学府。据说古时学子在进京赶考之前,第一件事是要到孔庙前的泮池中采一些芹菜插在帽子上,再去孔庙祭拜。因这个典故,读书人又被称为“采芹人”。

听罢盛笑笑的解释,我红着脸说:“我读的书不多,还算不上‘采芹人’。”她说:“没关系的,我也被人称过‘采芹人’。”接着,她讲起自己一段读书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解放军来到她的家乡,在村里办夜校教村民学文化。她年龄最小,但学得快、识字多,没多久就能读书看报了。一位解放军叔叔高兴地称她“采芹人”。

后来,图书市场日益繁荣,除一大批中外名著重新出版外,有许多新作品相继问世。每当有新书来,盛笑笑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我。每次我都满载而归,俨然成为淘宝的“富翁”。

忽有一日,盛笑笑提议:“你们部队驻在乡下,到县城来一趟不容易。我们上门送书好不好?”我一听乐了:“这样好,让更多官兵能够及时看到好书。只是给你们增加负担,有些于心不忍。”“那有什么呀!为部队送书光荣着呢!”打那以后,她和另外一名同事坚持每周骑自行车送一趟书。只要她们一到,大家争相围过来,纷纷挑选自己喜爱的书。那段日子,通往部队营区的崎岖小路上,留下她们自行车深深的辙印。

20世纪80年代初,为丰富官兵文化生活,上级下发了连队统一建图书阅览室的通知。时任团宣传股股长的我,深感时间紧、压力大,便跑到书店去找盛笑笑商量。她一听,脸上笑开了花:“这么好的一笔‘生意’,我们接了!”随后,她向书店领导作了专题汇报,书店领导又报请县领导协调文化馆、支前办等部门一起筹划、明确分工,共同为部队文化建设出力。经过3个多月紧锣密鼓的努力,一批制式书柜做好了,经盛笑笑精心挑选的100多套书也配送到位……那一天,各个连队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像过节一样迎接送书上门的地方亲人。

书柜配齐了,书籍也有了,官兵们书读得怎么样?大家还有什么要求?这又成为盛笑笑心中的牵挂。一天,她约我一起到团修理连,说要与官兵座谈一下读书体会。那天座谈会开得很成功,大家争相畅谈读书的体会,让盛笑笑兴奋不已:“没想到大家这么爱读书、书读得这么好!”那天,她还特意挑选几篇已成稿的读后感,说是带回去研读。

没多久,在新华书店门前的“荐书栏”旁,又多了一个“读后感”专栏,盛笑笑带回的那几篇读书体会,赫然张贴其中。从此,我也成为这个栏目的作者,经常把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军地书友交流。

此后,我调到福州工作,告别了那家新华书店,告别了盛笑笑。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同盛笑笑保持联系,需要购新书向她求援,有新的读书体会与她分享。在交流中,我得知她和同事一直保持着为部队送书、荐书、评书的传统,还拿出自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奖金购书送给部队官兵……

每次交流中,盛笑笑总是亲切地称我为“采芹人”。其实,在我的心目中,她才是真正的“采芹人”。她喜欢读书,喜欢做书籍发行人的工作,还不断延伸自己的服务范围,扩大读者群,让更多的人多读书、读好书。我曾在读《播火记》一书后,联想到盛笑笑为部队官兵送书、赠书的历历往事,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革命前辈播下的是红色的种子,生根开花,结出的是胜利的果实;盛笑笑们播下的是知识的种子,向阳而生,给我们以知识陶冶和向上的力量。”

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我想起兵之初那段难忘的读书经历,想起盛笑笑永远挂在脸上的微笑。她给了我温馨的回忆,更激励我不断在书山攀登、书海畅游……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