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云南省屏边烈士陵园,来自各地的老兵、烈属和爱心人士,预约入园、错峰祭扫,缅怀先烈。
100多公里外的金平烈士陵园,工作人员视频连线烈士蒋社员远在浙江的亲属,帮忙完成代祭仪式。
与此同时,在红河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微信公众号“英烈祭奠专栏”,登录向英烈献花、学习英烈事迹、发表祭奠感言的网友络绎不绝。
清明祭先祖、清明敬英烈,今年清明,祭奠之路通畅又暖心。
一日通途,行路不再难
天蒙蒙亮,河南许昌籍烈士赵小孬的妹妹赵勤英老人,就来到屏边烈士陵园,擦拭墓碑、摆上鲜花和家乡土特产,给哥哥讲讲家乡的变化。
雨时断时续,陵园内前来祭扫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赵勤英感慨:“现在条件好,下雨也不怕。以前可不行,都是土路,雨天没法来。”赵勤英依稀记得10年前第一次来屏边祭奠哥哥时的情景:坐火车3天2夜,转乘客车来到烈士陵园,当时四周全是荒地,没有水泥路,也没有人家。
“以前烈属来得少,来得不易!”屏边烈士陵园管理员古朝福清晰地记得32年前河北唐县籍烈士刘增武的亲人前来祭扫的情景。那也是清明前夕,刘增武的妻子陈翠花在烈士墓前坐了整整一天,天黑了也不愿离去。她告诉古朝福,来一次太难了。她从农村老家需要搭半天车到保定,然后换乘火车3天2夜到昆明,再转乘一天的小火车到蒙自,接着坐5个小时的客运班车,直到第7天中午才能抵达屏边烈士陵园。临走前,陈翠花拿出一包土撒在丈夫墓前,又抓了一把红土放回口袋,嘴里念叨着:“我们想你呀,可是来看你一趟不容易,这次回去不知何时还能再来了。我从家乡带来一把土撒在你坟上,让你能闻闻家乡的味道;我从你坟上抓一把土带回去,当你陪在我身边……”
如今,便捷的交通让赴边关烈士陵园祭扫之路不再难。昆河线复兴号“绿巨人”动车组停靠屏边,蒙屏高速公路于去年7月1日正式通车,宽敞的“屏边大道”从火车站一直修到烈士陵园门口。安葬在陵园的烈士,家乡最远的在黑龙江,现在家人来扫墓也仅需1天半时间。
翠柏掩映,鲜花锦簇。沿着一条条宽敞的水泥道盘旋而上,一座座坟茔整齐地排列园中。近年来,屏边县委、县政府筹资对烈士陵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着力打造集烈属接待、瞻仰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每年入园瞻仰祭奠、接受教育的烈属、学生和群众超过5万人次。
英烈“归队”,合力慰忠魂
“大家没有忘记我的父亲,我们家人都很感谢,很自豪……”看着修葺一新的烈士墓,回想起去年军地举行的迁葬仪式,前来祭扫的魏子香烈士的儿媳妇赵所香眼含热泪。
2021年3月30日,魏子香、赵怀同等8名散葬烈士集中迁葬仪式在蒙自市烈士陵园内举行。8名烈士棺椁覆盖国旗,由礼兵从陵园正门护送到烈士纪念碑前的灵台上。参加安葬仪式的各界代表鞠躬、默哀、敬献鲜花,凭吊先烈、祭奠忠魂。随后,礼兵护送棺椁前往烈士墓安葬区,与烈士亲属一同将烈士遗骸安葬入土。
“烈士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们接‘回家’、保护好。”蒙自烈士陵园主任刘仲君告诉笔者,“兵城”蒙自,是一片红色热土。中共云南一大会址、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遍布城郊。革命战争年代,因战事匆忙,有些烈士牺牲后只能就地掩埋在深山茂林之中。天长日久,不少零散的烈士墓出现下沉、裂缝、塌陷等现象。从2020年10月起,蒙自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寻找烈士”“为烈士寻亲”等活动,先后在新安所、老寨、期路白等乡镇排查出10座散葬烈士墓,经征求烈士亲属意见,将散葬烈士墓迁至烈士陵园集中安葬、统一管理。
“以前只知道叔爷爷牺牲在云南,但不知道他葬在哪里,也没法来祭扫。如今,他从新安所镇何家寨村迁葬到烈士陵园,有了战友相伴,我们以后来看他也方便了。”去年,山东邹平籍烈士赵怀同的侄孙赵树学带着一家老小来扫墓,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代为祭扫,云上致哀思
“我们给他买了一束鲜花,点了一支烟,摆了一份水果、一份点心,还带了一瓶酒……”4月1日上午,蒙自烈士陵园,工作人员通过视频连线,向四川内江籍烈士王朝东的姐姐王朝萍直播祭扫过程。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王朝萍今年不能来为弟弟扫墓,她委托工作人员代为祭扫包括弟弟王朝东在内的8名烈士。
“不少烈属岁数大了,加上疫情影响,前来祭扫困难。代祭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工作人员朱自芬介绍。红河州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告诉记者,疫情期间,辖区内14个烈士陵园均推出了代祭服务,由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替远在他乡或疫区的亲属祭奠烈士,视频传输代祭场景。
同时,红河州退役军人事务局推出“云祭扫”平台,方便群众线上学习英烈事迹、表达缅怀之情。进入网上祭奠英烈活动页面,可浏览各烈士陵园英烈事迹等信息,为英烈献花、送祭品、点蜡烛。“云祭扫”上线以来,访问量已近80万次。不少网友留言:“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改变的是祭扫方式,不变的是对烈士的崇敬”“历史不会忘记英雄,人民永远将你们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