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人生轨迹的地方青年,换上统一的迷彩服,走向同一片训练场。45天的集训生涯,初入军营的体验、业务本领的塑造、身份转换的感悟,让他们在学习、训练之余,以笔墨倾吐心声。3月上旬,记者走进江西省军区新招录文职人员岗前集训训练场,翻开他们的集训日记,感悟“孔雀蓝”的拔节成长。
老兵更要冲锋在前
■江西省安远县人武部文职干事 王 伟
加入文职队伍,是我期盼已久的事。接到入职通知后,趁着集训前的空当,我来到人武部进行试岗锻炼。
报到当天,正好赶上民兵整组检查,我也被“赶鸭子上架”,参与整理资料。原以为只是简单的登统计工作,可真正参与了才知道,民兵工作涉及单位多、人员多,且专业性较强,不下一番苦功根本进入不了角色。
我是怀着本领恐慌来到集训队的,集训的内容对于当过兵的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站军姿、叠“豆腐块”、饭前一支歌……几天下来,许多人表示“吃不消”。可脑海中,总有个声音在告诉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必须要样样冲锋在前。
“军人的本职是打仗。上了战场,炮弹不会管你是军事干部还是政治工作干部。”集训期间,上饶市信州区人武部政委邱树梁以“适应角色转变、提升能力素质”为题授课,为我们介绍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能文能武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我明白,文职人员也要武艺精,想在文职岗位上干出彩,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专业领域的授课辅导,单兵战术、战场防护等军事技能训练,主题演讲、歌咏比赛……集训安排的专业授课很“解渴”。省军区机关部门领导对业务知识的解读,带我们这些国防动员系统的新兵走进了一片新天地。另外,这次集训专门为我们印发了一套《国防动员工作政策法规汇编》,涵盖了民兵工作、兵员征集、党管武装等各方面政策法规,让我回到单位照着就能做、拿着就能用。
集训队的学员来自不同单位,也是一次相互学习的难得机会。课余时间,在教室、宿舍、操场,经常能看见三五成群相互交流学习心得的场景,大家结成对子,围绕能力素质短板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只有基础打得牢,才能行稳致远。
迎难而上补齐短板
■江西省军区赣州干休所文职护士 胡圆圆
这两天,我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回想起集训的一幕幕,我既羞愧又感动。
前两天接到3公里考核的通知,体能本就较弱的我瞬间压力倍增。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考核以班为单位,每班的考核成绩以最后一名为准。
走进考核场,看着生龙活虎的队友,我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考核结果没有意外,我的成绩排名垫底。想到刚入队时,我因为年龄大自告奋勇担任副班长,原本想给班里的战友做出表率,现在却拖了大家的后腿,这让我非常沮丧。
第二天夜里,我突然接到丈夫的电话,小女儿因为腹股沟斜疝急诊入院,急需动手术。听见女儿在电话里哭着喊着叫妈妈,我的心顿时揪了起来,真想立刻回到孩子身边。我一度产生了退缩的想法。
带兵经验丰富的班长戢玉婷发现了我的异常。面对她的关心询问,我控制不住泪水,倾诉了自己遇到的难事。了解情况后,戢班长第一时间向队里作汇报。集训队一刻也没有耽搁,向我所在的赣州干休所通报了情况。在赣州干休所的协调帮助下,女儿当天顺利就医并完成手术。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我暗下决心:不管前进道路上有多少坎坷,我都要努力去拼搏,不负领导和战友的关爱。
在战友的帮助下,我向自己的短板弱项“开刀”,制订体能强化训练计划。操场上,我挥汗如雨;宿舍内,我坚持锻炼。听室友说,在梦里都能听到我给自己喊加油的声音。离集训结束的时间越来越近,我要珍惜好难得的锻炼机会,用全新的面貌、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未来的文职工作当中。
雪中对抗收获满满
■江西省靖安县人武部文职干事 李朝阳
早晨醒来,我拉开窗帘的时候,发现雪花伴随着小雨飘落下来,心里一阵窃喜:今天的训练应该是要摁下暂停键了。
正当我和队友们准备睡个回笼觉时,一阵急促的哨声响起。“集合!”尽管内心有所怀疑,但我们还是迅速起身。不到10分钟,全队集合完毕。第一个到达训练场、站在队伍最前面的,仍是集训队的干部骨干。
“今天我们来一场雪中对抗,对垒双方是干部骨干和学员。”值班区队长公布晨练课目——站军姿。
雪中的训练场,寒气逼人。穿着胶鞋站在操场上,不一会儿,寒气透过鞋底渗透到脚上,我不禁打了个冷战。环顾四周,干部骨干像雪松一样挺立,参训队员也在咬牙坚持着。犹记得前两天,队里组织观看电影《长津湖》,“冰雕连”保持战斗姿态直至牺牲的一幕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暗暗给自己鼓劲,跟那些先烈比,这点冷不算什么。30分钟的训练转瞬即逝,大家伙都坚持到了最后。
“我们为什么要组织这次对抗?”训练结束,集训队队长吕进云笑着问大家。“为了锻炼大家的军人品质!”“为了培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气!”学员们争相回答。“未来战争并不会等着大家准备好了再打响,战场上敌人不会因为雨雪而放弃攻击,我们必须时刻绷紧备战之弦。”吕队长因势利导开展教育。风雪渐消,小伙伴们冻得通红的脸上写满了坚定。
一场对抗、一次教育,让我和我的战友们收获满满,在未来的文职之路上,我要像战士一样冲在一线、干在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擦亮“孔雀蓝”。
圆梦续写父辈荣光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人武部文职参谋 姜 丰
开训没几天,我的肋骨意外受伤,稍微剧烈的运动都会让我疼痛难忍。但每一次训练课,我都不想错过。
“还撑得住吗?需不需要打报告?”休息间隙,班长侯勇忍不住询问。“没问题,还能坚持!”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军人这个身份,对我而言一直有着特殊的意义。我的外曾祖父是一名红军战士,牺牲时年仅32岁。孩提之时,我就经常听长辈说起他的事迹,耳濡目染中逐渐对军营有了憧憬。错过入伍的机会让我遗憾不已,加入文职方阵给了我另一种圆梦的方式。
骨子里不甘掉队的劲头,在几天前的一场20公里战斗体能拉练中被激发了出来。这原本是我最期待的一次集体活动,看着战友们个个摩拳擦掌,我的内心有点忐忑不安。上午8点,我们准时出发。15公斤重的背包一上肩,我心里就咯噔一下:竟然这么重。“你大胆往前走,我会一直在你后面。”队友朱陈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心底涌起一股暖流。
翻越险峻陡坡,跨过杂草荆棘……行程刚过半,全副武装的我体力已严重透支。“原地休息!”指挥员下达口令,我如释重负。
“前方发现‘染毒地带’,所有人佩戴防毒面具,快速通过!”指挥员突然发出指令,让我在手忙脚乱中戴上防毒面具,和队友一同狂奔。警报解除后,下一个挑战随之而来:单兵战术。这时,我的肋骨开始隐隐作痛,但心底有个声音一直在告诉我:“每一次考核都是一项考验,看你有没有资格擎起先辈的火炬。”黄土地上沙尘漫天,我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最终在单兵战术课目,我拿到了全班第一。到达终点的那一刻,我已筋疲力尽。尽管背包还是那么重,但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
坐上归程的大巴,集训的回忆涌上心头。“这下能让你的骨头歇会儿啦!”我会心一笑,望向前路。
(刘雪薇、游 琦、本报记者郭冬明整理)
在这里找到“兵的味道”
■邹铁平
“一区队三班王伟,应届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四区队十二班胡圆圆,入职前在地方医院从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是两个女儿的母亲……”再次翻开这群青年的履历表,我的眼前浮现的是训练场上一个个生动的面孔。
作为带兵人,我关注他们的思想动向,也能体会他们的汗水与艰辛。那些没有被一场场体能考核所压垮的身躯,逐渐褪去了松散与懈怠;那些因一次次猝不及防的集合哨声而更加敏捷的青年,眼神愈发坚定。45天的集训即将进入尾声,夜阑人静之时,我后知后觉发现自己也在对带训思路作出调整。
我曾认为,集训的过程应着眼于“修剪”。统一服装、统一队列,方可摒弃杂念、心无旁骛;时时鞭策、事事叮嘱,防止行差踏错。时间久了,我总容易先入为主,放大他们与军人的差距,低估这群“新兵”的潜力。
而事实上,集训更像是为他们淬火,愈往里愈见其秉性。肋骨受伤仍然坚持在演训场上摸爬滚打,理论知识不足就夜以继日研究琢磨,肌肉在一次次酸痛中更加坚韧,意志在一天天回炉后愈发刚强。
“姓文先姓军,入职先入营”“虽然转移了工作阵地,我仍然要全力以赴”“我是一名党员,我应该扛起责任担当”……训练之余,我经常与他们进行座谈交流,看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悟,我备感欣慰。
“‘兵味’是一种什么味道?”以前经常以“佛系青年”自居的二区队六班刘鹏发言时曾这样问道。我想,他们现在已经找到了答案。
图①:新招录文职人员参加20公里战斗体能拉练;
图②:新招录文职人员参加体能引体向上项目考核;
图③:新招录文职人员一同包饺子;
图④:新招录文职人员正在进行单兵战术训练。
本版图片由郭冬明提供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