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东书院街21号的6栋西式红砖房游人如织。
这6栋红砖房建于1917年,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938年1月6日至4月4日,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驻扎在此,负责组织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同时还承担着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任。
1949年后,该地成为江西印刷厂职工宿舍区。几十年来,革命旧址逐步淹没在市井的烟火气中,很有人知晓它的过往。2011年,随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展,红砖房的革命历史才被重新发现,并列入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名单。
经数年筹建,2016年,江西省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正式牵头启动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修缮工作。他们坚持“修旧如旧”,还原旧址原貌,恢复馆内设施,向公众开放。在一群红色守护人的努力下,6栋红砖房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生。
重启历史 揭开“面纱”
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的修缮工作,要从2013年刘松涛走马上任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馆长说起。
上任伊始,刘松涛积极搜集当地红色资源。在一位老馆员那里,刘松涛得知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位于陈列馆附近,却一直没有得到修缮。“离得这么近,我怎么毫无印象?”刘松涛让馆员带自己前去一探究竟。
“旧址年代久远,建筑老旧,里面还有不少住户。”走进陈列馆附近一处狭窄的巷子,生活垃圾遍地,墙壁坑坑洼洼。楼房内木质楼梯腐朽不堪,踩上去还发出“嘎吱嘎吱”声。刘松涛很难相信,眼前这座破旧不堪的建筑是一处革命旧址。
原来,20世纪60年代,东南分局旧址被划分给江西印刷厂,用作职工宿舍。
一位老住户说,旧址为砖木混合结构,因年代久远,砖木受到侵蚀,产生不同程度的损毁。加之,旧址地处南昌老城区,长期以来在不同单位间流转,墙体开裂、楼梯破损、屋面漏雨等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当年,东南分局按照中央指示,在严酷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光荣完成使命。如今,有着厚重革命历史的百年建筑,淹没在陋巷中。“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当走近时,还是感到痛心。”刘松涛说。
几年间,刘松涛号召馆员反复调查、研究、考证,整理了大量关于东南分局的历史资料。为了推动项目进程,刘松涛四处奔走、积极协调。
2016年,正值南昌市委、市政府筹备建军90周年纪念活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向南昌市委宣传部提交了一份翔实的报告,建议将旧址居民迁出,维修复原及陈列布展,再现旧址真实面貌。
南昌市委、市政府对报告高度重视,将抢救保护利用东南分局旧址工程纳入纪念建军90周年活动12项重点项目。
东书院街的老住户舒斯俊说:“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那个巷口来来回回走了无数次,不知道它竟有如此厚重的历史。”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努力下,红色的历史“面纱”被缓缓揭开。
“一人一户” 精准动迁
2016年,东南分局旧址的修缮工程启动了,他们面临的首要难题是61户居民搬迁安置工作。
几十年来,住户私搭乱建了不少卫生间、储物间等附属用房,原本拥挤的空间愈显狭小。产权混杂、管理困难,动迁工作难上加难。
“很多住户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动员工作要做实做细!”征迁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决定采取“一人一户”方法,逐人逐户做动员。
齐玉莲是西湖区旧城改造指挥部工作人员。回想当时情景,她感慨万千:“难题多多,关关难过。”
任务下达那天,西湖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总负责人的指挥部和所属征收街道牵头的分指挥部。同时,建立了“五清一档一志”台账,详细掌握被征迁户诉求。
“光闭门羹不知道吃了多少回!”齐玉莲说,动迁刚开始,住户肖瑞敏很排斥。得知肖瑞敏对孩子上学有顾虑,她便四处奔走协调,最终解决了孩子上学问题,取得了肖瑞敏的支持。
余伟文是系马桩街道的社区工作者。回忆那段工作经历,余伟文感慨万千:“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一天下来,嘴皮子磨破了,小腿也麻了,再难也从没想过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动迁工作逐渐取得越来越多住户支持。
90岁老党员刘银珠在旧址居住了近70年。征迁时,家人对征迁部门提出的补偿面积提出异议。眼看交房时间到了,老人主动要求按既有条件交房。
动迁员余淑芳还记得那天老人说:“动迁是为了保护旧址,也是为了宣传红色历史。我是老党员,这回我做主了。”
“很多住户刚开始不理解,毕竟住了一辈子了。当我们讲述了东南分局的历史后,大多数人比较支持。”征迁过程中,动迁员想住户之所想,逐步取得住户信任和理解,不到两个月,旧址内住户全部搬迁完毕。
原汁原味 “修旧如旧”
居民搬迁了,如何修复?陈列馆专门邀请了江西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旧址内建筑结构进行全面勘察,并编制《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修缮方案》。
时任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工程科科长程文辉回忆,维修工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尽量使用接近原材料的建材。
经专家考证,旧址使用的红砖灰瓦出自湖北汉阳华兴砖厂。当年的砖厂已不复存在,修缮团队寻遍砖瓦市场,难以找到一致的红砖灰瓦,只好精心仿制了一批灰瓦,尽可能做到质地、外观、颜色等与原材料一致。红砖则采取拆除原砖方式,再经工艺手段修复,整个过程没用一块新砖。
“如果使用现有砖瓦,修缮工作会容易很多。”程文辉说,虽然成本增加了,但保护历史是无价的。
南昌湿热多雨,旧址是砖木结构,易被风雨剥蚀、发生虫蛀。为此,修缮人员定制了一套“专属方案”:屋面更换木梁、杉木条和望板,并铺设SBS防水卷材;室内板面统一挂上钢丝网、水泥砂浆打底;地面铲除青砖和表面覆盖的泥土,恢复杉木板地面;室外广场则铺设螺纹钢,浇筑c30混凝土。
旧址外观修缮完毕后,陈列馆馆员开始为馆内陈列摆放四处奔走。副馆长熊河水介绍,他们查阅了大量史料,邀请省内外党史专家共同研究,辗转安徽宣城、江苏盐城等地广泛收集资料,编制了《陈列大纲》。
“历史不能修改,每个细枝末节处都需仔细研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参与了《陈列大纲》的审核,他说:“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被埋没这么久,我们要让它尽可能真实、完整地展现出来……”
百年历史的红色旧址,一点一点在恢复原貌。这个过程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熊河水回忆,听说陈列馆寻访与东南分局相关的资料和文物,有些新四军老战士捐出当年的毛毯、箱子、照相机等物件;还有收藏家主动拿出藏品,不收一分钱……
开放迎客 绽放光芒
如今,踏入旧址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雕像和一口水井,记录了1938年2月26日南昌市举行8000人抗战歌咏大游行的历史瞬间。
西式红砖房、雅致的门窗、两侧对称的楼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在许多红砖上,还可清晰看到“WAY”字样。“这些红砖是湖北汉阳华兴砖厂制造的‘鱼利’牌红砖,历经百年,品相依然完好。”讲解员刘怡嘉介绍。
在旧址的中心位置,一组革命主题的雕塑群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破烂不堪的楼梯焕然一新,屋内陈列恢复完毕,仿若一个未被时光打扰的历史空间。
刘怡嘉说:“1号楼复原了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机关旧貌,5号楼复原了盐商家宅旧貌,3号楼和4号楼作为展览区域进行布展,2号楼和6号楼分别为游客接待中心和综合办公楼。”
来这里任职,刘怡嘉是受姥姥影响。刘怡嘉的姥姥19岁参军,是新四军五师野战医院一名护士。听姥姥说,当年,很多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做出了很大牺牲。刘怡嘉的大姨就是在那时被送到老乡家里。
入职后,刘怡嘉逐渐理解了姥姥的坚守,自己也成为一名坚定的红色历史守护者。“讲好革命历史,讲好新四军故事,才是对姥姥最好的告慰。”刘怡嘉说。
在红色讲解员的讲述下,新四军历史走进各大学校,也吸引了一批志愿者讲解员。在“致敬国家丰碑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南昌大学志愿者讲解员唐梦灿从1000余名志愿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全国前48名。
“她所讲述的红色故事——《历史的歌声》,正来源于东南分局开展抗日救亡的历史。”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宣传科科长崔怡雯说。
“前不久,我们编写的《抗战号角 民族脊梁——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课程还入选了‘全市干部教育好课程’!”刘松涛说,在他们的努力下,新四军故事已传向祖国大江南北,一处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革命旧址正绽放着新时代的光芒。
图①: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1号楼现状。
图②:2016年,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工作人员前往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勘察时1号楼原貌。
图③:修缮后的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院落内景。
图④:2021年3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旧址举行“铁军精神 薪火相传”主题教育活动。
图⑤:2017年,施工人员在屋面更换杉木条。
图⑥:2017年,施工人员在搭建脚手架。
图⑦:2018年,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陈列保管科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修复、登记。
照片由江西省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提供
本版制图:张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