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报告文学作家,徐剑同他笔下的事件和人物一样丰富多彩。他写过早已远逝的战争,写过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写过“像雷霆一样沉默”的“天之骄子”战略导弹部队,也写过洪水、冰冻灾害之下个体的渺小和顽强。如今,他又完成长篇报告文学《天晓——1921》的采写,寻觅中共“一大”代表的生命轨迹。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都注重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天晓”一词,出于《庄子》“天地”篇:“冥冥之中,独见晓焉。”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81年,堪称中国历史至暗时刻。那时,中国积贫积弱,屡战屡败,帝国主义列强将诸多不平等的屈辱条约强加给中华民族。山河破碎,饿殍千里。一批政治精英前仆后继,企望救亡图存、富国图强,均告失败。当历史和时代坐标旋转至1921年时,中华民族迎来黎明的曙光——13位党代表陆续赶到上海租界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转至嘉兴南湖,在一条游船上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徐剑游历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家乡、纪念馆、故居,钩沉史料,古今对照,还原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全景式描写了13位会议参加者和李大钊、陈独秀的思想、精神和活动,以及各自不同的生命历程。徐剑感叹道:“寒夜苍茫,五更寒尽,红船由此启程。一簇星光闪烁天际,东方天幕上北斗星渐次清晰起来,为茫然长夜中前行的中华民族定位、导航,百年历史天空,冥冥之中,独见天晓。‘一大’的召开,毋庸置疑,给探索民族独立、自由解放古老中国带来黎明和希望。”
《天晓——1921》以五四运动式微之时陈独秀南下、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共产党宣言》出版等关键事件,展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聚焦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何叔衡、李汉俊、李大钊为党和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记叙了陈独秀在中共“一大”后至晚年的思想分歧、路径抉择等复杂心路历程,深刻剖析了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背叛党、背叛革命的过程;从毛泽东人生最后19小时的档案记录,追溯中共“一大”后毛泽东在党的建设发展中历经坎坷、初心不变的心路历程,同时选取毛泽东的旧睡衣、珍藏毛岸英的遗物等片段,展现毛泽东“莫道英雄不怜情”的丰富情感。终章《归程·红船驶向百年》记述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和李达的长谈,将此书的高潮定格于开国大典。在这里,共和国的时间开始了。
在这部分,尤其寄托着徐剑的激情。“明天就是开国大典了,那一夜一如从西柏坡进京前的晚上,毛泽东又失眠了。李银桥说,就像半年前从西柏坡来北平城‘赶考’一样。那天晚上,毛泽东参加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回来,吃了点儿辣椒拌豆腐乳,然后叫李银桥给他梳头。李银桥认为主席该睡觉了,结果梳完头后,他对卫士说:‘你这帮我一梳,足以坚持七八个小时。’后来周恩来的电话打来了,问:‘主席睡了吗?’李银桥说:‘报告周副主席,主席怎么劝也不睡。’‘这怎么行,明天下午是开国大典,主席不睡觉,身体挺不住啊。’‘周副主席,主席听您的,您来劝他吧。’周恩来果真来了,劝说了五六分钟,也没有用。等他走时,已经是清晨5点了。又过了一个小时,天空发白了,李银桥进屋看,毛泽东才搁下笔,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为了写作这本书,徐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见别人未曾看到的地方,发觉他人未曾发现的东西:“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其实考古般的田野行走,印证了我的一个创作信条。走不到的地方不写,看不见的东西不写,听不到的故事不写。”随着他的娓娓道来,一部通俗易懂、生动好看、激情澎湃的建党史跃然纸上。
一部优秀作品,关键在于思想的力量。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炬,照亮黑暗的旧中国,点燃新中国黎明的曙光,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天晓——1921》将抖落在历史皱褶中闪光的细粒拣拾出来,真实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艰难孕育过程,这是富有力量的倾情抒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