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阳刚之美 风骨凛然


■邓一非

诗歌赏析,离不开对审美价值的开掘。从审美视角赏析我国古代军旅诗词,除具有古典诗词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形式美的特征外,还贯穿着阳刚之美的内质和神韵,充盈着忠贞之美、进取之美、壮烈之美、智勇之美的独特意蕴。其审美价值不仅开辟了艺术风格的美学境界,更彰显了民族精神的凛然风骨,有助于我们汲取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滋养。

忠贞报国是民族精神之魂,也是古代军旅诗词阳刚之美的至高境界。“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片丹心图报国”的忠贞之美,凝结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报国之志,透射出诗以言志、歌以咏怀的艺术魅力。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中的这首《无衣》,洋溢着同赴沙场、慷慨豪迈的爱国热情,被认为是当时流行在秦军中的出征战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诗人陆游一生以收复中原、祖国统一为念,这首《示儿》是他临终前留给儿孙的遗嘱。著名作家朱自清曾评价此诗:“这是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

从阮籍的“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到陈子昂的“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从李希仲的“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到杨继盛的“平生未报国,留作忠魂补”,从张为的“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到李梦阳的“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可谓“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心系家国、淡薄功名的赤胆忠魂,以身许国、忘我复命的高远志向,让民族精神在血脉传承中熠熠生辉。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的这首《满江红》,充满精忠报国的壮烈情怀,是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爱国壮歌。文天祥满怀“听着啼鹃泪满襟,国亡家破见忠臣”的耿耿忠心,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泣血壮语,成为激荡人心、昭耀后人的千古绝唱。从戚继光的“平生自许捐躯易,遥制从来报国难”到郑成功的“血染沧海何畏首,复我华夏犹不弃”,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秋瑾的“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正是这些英雄豪杰闪光人生的写照,让身死为国殇的忠贞之美,放射出闪耀民族历史天空的永恒精神之光。

昂扬进取向来是将士精神风貌的主基调,也是古代军旅诗词阳刚之美的鲜明特征。“功名只向马上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进取之美,展现了不惧艰险、英勇无畏的精神品格和笑傲困苦、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励人心志、催人奋进的强烈感染力。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多次率军平定叛乱,这首《大风歌》是他征伐凯旋时的即兴之作,抒发了雄风逐鹿、镇守四方、江山一统的豪迈气概。“皇考建世业,余从征四方。栉风而沐雨,万里蒙露霜。剑戟不离手,铠甲为衣裳。”曹植的这首诗,表达的是常年随父征战的真切感受,洋溢着纵横沙场、建功立业的人生意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在这首诗中直抒胸臆,感慨有志男儿就应执戟仗剑、奔赴疆场,像开国功臣那样为报效国家建立不朽功勋。壮志满怀的诗篇,古往今来引发多少热血男儿投笔从戎、矢志报国的情感共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这首《出塞》,以明月边关的千年时空穿越、古来悲壮豪歌,表达对优秀将领的期盼和保我河山无恙的必胜信念,洋溢着恢宏昂扬的气象。“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把恶劣的环境描写得极其壮观,烘托出征将士威武雄壮、勇往直前的阵势。“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把艰险的征战刻画得栩栩如生,犹如励气壮威、催征荡寇的战斗号角。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对军人而言,如何看待苦乐,所折射的是一种进取精神、一种担当品格。“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李益的这首《暮过回乐烽》,先以烽火台上高高升起的狼烟烘托大军赴关面临的紧迫战事,再巧借“回乐”地名,用从前打仗“以回为乐”与今日从军“乐在未回”的对比手法,表达了戍边将士以苦为乐、闻战则喜、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直面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彰显军旅人生最崇高、最壮烈的精神价值。“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壮烈之美,视死如归、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以死明志的高尚品德,是古代军旅诗词最具震撼力的阳刚之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易水歌》,展现了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抱定必死决心的献身精神。“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国殇》是爱国诗人屈原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所写的挽歌,壮士身死乃国之殇,忠魂不泯,英灵长存,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力量。曹植的“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阮籍的“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彰显了轻身重义、捐躯赴难的气节风骨。浴血奋战、以身殉国,倒下的是血肉之躯,挺立的是不屈的精神脊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追思一代枭雄,推崇生有其值、死得其所的崇高人生追求,成为民族精神之魂魄的千古咏唱。从吴均的“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到骆宾王的“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从柳宗元的“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到王粲的“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报国遂忘其身,虽九死而无悔,展现了舍生取义、无所畏惧的凛然气概。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的《少年行》,塑造了武艺超群、驰骋沙场的青年军人形象,阐发了一个深刻道理:只有不惧生死考验,甘愿为国献身,才能英名百世,侠骨流芳。从辛弃疾的“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到李益的“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从张家玉的“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到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刀光剑影、命悬一线的战场,最能见证马革裹尸、捐躯报国的胸襟气度和精神高度。

战场制胜靠的是智慧和勇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智勇之美,坚毅果敢、能征善战、所向无敌的血性担当,是古代军旅诗词阳刚之美的重要意蕴。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的这首《从军行》,描述久经沙场的将领率部成功突破重围的传奇之战,让胆识超凡、骁勇善战的将军风采跃然纸上。“向日磨金镞,当风著锦衣。上城邀贼语,走马截雕飞。”卢纶的这首《赠李果毅》,从锋刃放光的利箭到随风飘舞的战袍,从阵前指挥若定到驭马射雕之功,动感传神地刻画出威风凛凛、所向披靡的战将形象。“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王建的这首《赠李愬仆射》,画龙点睛地描写一场雪夜奇袭之战,神速破敌,出奇制胜,展现了智勇双全、用兵如神的名将神采。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在这首诗中,道出精兵利器的克敌方略、击敌要害的制胜之道,言简旨深,饶有理趣,成为广为传咏的兵家要诀。从王昌龄的“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到岑参的“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从令狐楚的“等闲飞鞚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身”到李廓的“幽并少年不敢轻,虎狼窟里空手行”,从马戴的“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到俞大猷的“横戈息力潮头梦,锐气明朝破虏间”,武艺精湛、锐不可当,有勇有谋、志枭逆虏,洋溢着向敌而战、有我无敌的战斗激情和必胜信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