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6日下午,我接到远在浙江省金华市叶庆华女士的求助信息,请我帮忙在春节前将18位烈士的画像,分别送到居住在齐河县的亲属家中。我没有过多考虑就答应了她。
晚上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一个劲儿地回想孟祥斌和叶庆华的故事。
叶庆华是孟祥斌烈士的遗孀。孟祥斌是山东齐河人,生前是原第二炮兵某部司令部副连职参谋。2007年11月30日,他陪到部队探亲的妻子叶庆华和3岁女儿到浙江金华市区购物时,从10米高的桥上纵身跳入婺江,成功救下轻生跳江的女青年。孟祥斌因体力耗尽,沉入江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他当选“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被中央军委追授“舍己救人模范军官”荣誉称号。
孟祥斌牺牲后,经上级批准,他的妻子叶庆华被特招入伍。穿上军装的叶庆华,用自己的善行义举延续着孟祥斌烈士的大爱情怀。15年来,她一直在做一件事:发起“让烈士回家”志愿行动,自费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寻亲。在寻访过程中,她得知许多烈士牺牲前,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成为子女心中永远的遗憾。2021年,她发起“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大型公益活动,全国多所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和各地美术协会积极参与其中。
在这次活动中,对于从孟祥斌烈士家乡——山东省齐河县走出的18位革命烈士,叶庆华联系多所院校的大学生和齐河县美协的画家,通过千方百计收集的烈士资料和烈士亲属的描述,参照烈士子女的照片,经过半年多的反复打磨,终于用画笔还原了烈士们的容貌。她原本计划在虎年春节前亲自把18位齐河籍烈士画像送到他们的子女家中,由于疫情,计划不能成行,便委托我代办。其实,这也体现了她对我和我们单位的信任。我所在单位铁道战备舟桥处,前身是铁道兵独立舟桥团。
我决定安排单位的青年志愿者来完成这一光荣任务。
1月28日8时,团委书记王欣欣带领5名志愿服务队员身穿蓝色马甲,怀着对烈士的崇敬之情,踏上送烈士“回家”的路程。
18位烈士的亲属,除了有3位居住在县城外,其他15位分布在齐河县多个乡镇村落,最远的要开车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志愿者们制定了路线图,由于临近年关,许多村庄正值集日,他们不得不一次次绕行,以最快速度赶到烈士亲属家。有时因道路狭窄,志愿者们要提着面粉和食用油穿过几个胡同,才能与烈士亲属会合。
9时,志愿者们抵达送烈士“回家”第一站——位于县城东北部的晏城街道华信嘉苑小区。赵梅英老人接到王欣欣打来的电话后,已走到小区门口来迎接。赵梅英老人的父亲赵玉泉是齐河县仁里集花赵村人,生于1924年6月,1947年3月入伍,是第2野战军157团3营8连战士,作战时非常勇敢。1948年11月,赵玉泉在淮海战役中参加阻击国民党18军的战斗,被敌人包围,顽强战斗直至英勇牺牲。
当王欣欣把赵玉泉烈士的画像递给赵梅英时,老人瞬间眼圈泛红,嘴里不住地说:“可把父亲的像给盼来了。”赵梅英老人今年74岁,是遗腹子,父亲牺牲的时候她还没有出生,母亲历尽千辛万苦把她和哥哥拉扯大。赵梅英生性要强,在齐河县机械厂工作时,是一名电焊工。在这个又脏又累的岗位上,她干得不比男同志差。赵梅英的哥哥因病在20多年前去世,母亲在两个多月前去世,享年97岁。赵梅英老人说,母亲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父亲的照片。
青年志愿者们无不为之动容。为烈士亲属送去画像,要快些、再快些,再不能让这样的遗憾出现。
汽车驶入孔庄村,在离村委会不远的大街上,老远就看到一户人家门前有几个人在翘首企盼。车子驶近,孔祥付老人佝偻着身子迎上前来,一边连声表示感谢,一边和家人将志愿者引领到家中。他从王欣欣手中接过父亲的画像,端端正正摆在堂屋正中的条案上,带着儿子、儿媳和孙子对着画像连连跪拜。孔祥付老人泪眼婆娑:“我活了83岁,终于见到日思夜盼的父亲面容。感谢你们这些志愿者,送我父亲回家和我们一起过年!”
孔祥付的父亲叫孔繁茂,生于1909年,1940年参加抗日工作,担任联络员。他经常背着粪筐作掩护,冒着生命危险侦察敌情,传达上级指示,组织老百姓对付鬼子的“扫荡”。1944年6月,他去禹城联系工作途中,不慎被伪军发现抓捕。两天后,他在徒骇河大坝英勇就义,年仅35岁。当时的孔祥付不满6岁,根本不记得父亲长什么模样。不久,拉扯孔祥付和姐姐艰难度日的母亲也离开人世,姐弟俩跟着大爷大娘长大。
回忆过往,83岁的孔祥付老人几次潸然泪下。面对父亲的画像,他渐渐平复情绪,轻声说:“爹,感谢好心人把您送到家,咱们一家人团圆了。您看,您的重孙子已经成家,咱家的生活现在过得很好,以后,咱不再分开了!”
王俊生烈士的女儿李桂华家距离县城最远,志愿者们顾不得吃饭休息,直接赶往赵官镇刘西村。今年74岁的李桂华老人身材瘦高,行动敏捷,身体状况非常好。她非常感激志愿者不辞辛苦,把父亲的画像送到家里。王俊生烈士1947年入伍到第2野战军11纵97团1营1连,1948年11月牺牲于淮海战役。那时,李桂华才3个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父亲的思念与日俱增。当得知叶庆华组织为烈士画像的消息时,李桂华老人早早地把自己的照片交给工作人员,并终于等来父亲的画像。
对父亲没有一点记忆的李桂华老人,不停地用手摩挲着父亲的画像,哽咽着说:“我的父亲太英俊了!他牺牲时才28岁,太年轻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思念我的父亲……”
革命烈士“为有牺牲多壮志”,青年志愿者“但续长情慰英灵”。短短两天时间,6名青年志愿者先后奔波360多公里,辗转18个乡村社区,为18个烈士家庭送去亲人画像,圆了他们多年的团聚之梦。
远在金华的叶庆华女士一直关注这次行动,时刻与王欣欣等人保持联系。当她得知志愿者们圆满完成这次特殊任务后,非常欣慰,连连表示感谢。其实,作为为烈士画像、送烈士“回家”行动的发起者,她才是最应该得到感谢的人。
在画像的一次次传递、交接过程中,志愿者们见证了这一幕幕跨越时空的团圆,见证了人间最真挚的大爱情怀。他们一次次聆听烈士的英勇事迹,心灵一次次被深深震撼,更加坚定了感恩烈士、奉献社会的信仰,也必将带动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这项有意义的行动中来,早日让更多的烈士“回家”,与亲人团圆。